老樹新枝展新韻 “荔”爭上游正當時 江東新區古竹鎮推動荔枝產業升級促進“三產融合”
在江東新區古竹荔園里,荔枝樹上結滿了一個個手指頭大小的荔枝果,惹人愛憐。看到滿樹荔果,最開心的莫過于荔農。古竹鎮新圍村有著數十年種植荔枝經驗的荔農黎貴強興奮地說,今年氣候適宜,荔枝花開得特別好,果多且壯,預示著今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古竹荔枝花多果多,將迎來豐收年。
嫁接:老樹新枝成“新”景
作為“河源荔枝第一鎮”,古竹鎮的荔枝種植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上世紀90年代迎來黃金發展期,被廣東省委、省政府列為“一鄉一品”種植基地。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東江滋養的濕潤氣候與晝夜溫差,孕育出“水東-槎嶺-四維-新圍”長達30公里的荔枝種植帶,3萬畝連片果園曾是當地農戶的“搖錢樹”。全鎮4.5萬畝荔枝樹以“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為主,樹齡多在10至30年。
據了解,古竹荔枝也曾遭遇過“寒冬”。2000年左右,因品種老化、管理技術落后等因素,古竹荔枝產業漸失光彩。好在,近年來,借“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東風,當地以“合作社+科研院校+農戶”模式破局,將“仙進奉”“嶺豐糯”“冰荔”等優質品種接穗嵌入老樹枝干,累計改良2000余畝,帶動萬余畝老果園煥新。
記者在古竹鎮水東村一荔枝園看到,一棵樹齡10年的荔枝樹被鋸斷主枝,削平截面被批次嵌入接穗,去年剛完成高位嫁接的新枝已抽出新芽。“這是第一批次的,這是第二批次的,這是第三批次的。”水東村黨支部書記陳新偉告訴記者,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保留原有根系,2年就能掛果,比新栽樹苗縮短3-4年投產期,且能維持樹冠規模,保障產量。這棵樹嫁接得比較成功,第一批次的去年已掛果。古竹鎮采用分批嫁接法,讓農戶“改良不減收”,通過嫁接改良,荔枝的甜度和產量都顯著提升,有助于提高荔枝的市場競爭力和果農的經濟收益。
突圍:“荔”爭上游正當時
“這是1991年從東莞引進的品種,當時一棵樹種下去有80元補貼。”在新圍村五洲果場,60歲的黎貴強指著一棵30多年樹齡的荔枝樹說,今年的揚花情況非常好,是難得的“大大年”,就盼著7月有個好收成。
作為古竹最早規模化種植的農戶,黎貴強曾見證荔枝價格的跌宕,但他對于荔枝產業崛起很有信心。“去年果園幾千斤產量,增城老板來包園,30元/斤收走,人家到了廣州就能賣八九十元。我們的果子不差,但是沒有名氣。”黎貴強說,要打通銷路,讓消費者知道古竹荔枝好,讓更多人能夠來到果園。廣告打響了,不愁沒人來,所以他認為當前關鍵的是要把“古竹荔枝”的名頭打響。
在今年2月全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上,江東新區提出,大抓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實力提質增效。就如何做優現代農業產業,提出要加大農業產業招商和科技項目支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葡萄、荔枝、甲魚、巖茶、土雞等種植種養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日前,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聯合市農業農村局、團市委及河源智庫專家組成調研組,對全市12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及創客發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在江東新區,調研組提出以當地種植的荔枝林為基礎,打造“荔枝工坊”,生產荔枝干、荔枝酒等產品,延伸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古竹鎮依托江東新區“三產融合”發展戰略,加速構建“種植標準化、加工品牌化、文旅特色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讓每顆荔枝都成為串聯生態價值、文化內涵、經濟效能的“甜蜜紐帶”,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促進“三產融合”。如今古竹鎮正以荔枝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的壯美畫卷。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陳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魚燈夜游、低空飛行、“非遺”體驗……今年五一假期,河源市文旅市場火力全開,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打造特色多元消費場景,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勾勒出一幅人氣旺、市面暖、活力足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