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兩會”閉幕 展望"十三五"謀劃2016年工作
昨日,源城區“兩會”閉幕。在上午召開的七屆人大六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孔德勝當選為源城區區長。大會總結了“十二五”及2015 年的工作情況,審議了《河源市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并確定了 2016 年重點工作。
記者從會上獲悉,未來五年,源城區將努力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顯著進步,社會軟實力顯著提升,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生態環境顯著變化,科學發展和民主法治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努力建好“富裕源城、文明源城、美麗源城、和諧源城”四個源城。
經濟
全市率先發展的領頭羊
“十二五”期間,源城區生產總值增長 81.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市各縣區前列。
在“十三五”時期,源城區將繼續奮斗,力爭到2020 年,全區生產總值達203 億元,年均增長9%以上,人均生產總值97000 元,年均增長9%以上,在崗職工年均工資達到 12 萬元,努力爭當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排頭兵、全市率先發展的領頭羊,確保 2018 年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五年看開頭,開局是關鍵。對于2016 年的發展,源城區樹立了明確的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人均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6%以上等。
城市建設
基本完成老舊小區改造
“十二五”時期,是源城區市政設施建設投入、規模和力度空前最大的時期,累計投入資金13.9 億元,建設和改造了一大批市政道路、公園廣場和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等設施,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
在“十三五”時期,源城要加快城市發展模式轉型,使得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城市衛生和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建成現代生態園林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和宜居水平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源城每年將建設和改造一批小街小巷、廣場公園,提升城區一批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市政公用設施,到2020 年基本完成市區現有老舊小區改造。
2016 年,源城區將繼續推動城市提質改良,完成太陽廣場和太平古街改造,推進竹園公園、御龍灣二期、公園西商業中心、新世界廣場、南城書房前等舊改項目建設,啟動東埔群豐村改造。同時,加快推進“西優”工程,完成環城東路、環城西路升級改造和鱷湖截污工程等。
民生
新建公辦中小學12所
“十二五”時期,源城區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5 年民生領域支出是2010 年的3 倍。教育、醫療、衛生、就業、養老、住房等基本民生和底線民生工作成效顯著。特別在教育上,累計投入11.2 億元,新建學校13 間,改建學校35 間,新增學位26100 個,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
在“十三五”期間,源城區將繼續推進教育、科技創新、文體等事業,健全和完善醫療衛生、就業、養老、住房、福利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在教育上,全區教育現代化建設要實現新跨越,在我市率先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到2020 年,新建公辦中小學12 所,遷建公辦中小學1 所,擴建公辦中小學2所,新建公辦幼兒園3所。
2016 年,源城將繼續集中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擴大民生投入覆蓋面,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堅持教育優先,加快公園東學校建設,擴建和改造一批中、小學校,籌建東埔、源西中心幼兒園,實施振興初中行動計劃,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管理
全部社區成功創建幸福社區
“十二五”時期,源城區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推進政府法制建設、效能建設和廉政建設,努力做好社會管理和服務,全區政務環境、法治環境、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得到大力改善。五年里,源城區成功創建“廣東省雙擁模范城”“廣東省社會創新實驗基地”和“廣東省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區”,連續四年被評為“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區”。
“十三五”期間,源城區將繼續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區,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推進平安建設,全部社區成功創建幸福社區,全部行政村成功創建幸福村居。同時,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反對鋪張浪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深入開展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本報記者 劉曦 特約記者 黃赟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