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谷在線|市區空氣質量究竟怎么樣?
編者按:“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是我們河源人引以為傲的靚麗名片,“廣東綠谷”是我們河源走生態發展之路的旗幟和目標。一直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是我們堅持和堅守的生態發展理念。廣大河源人民不僅以河源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驕傲,更是河源打造“廣東綠谷”堅定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如何更好地探索、實踐生態發展之路?如何將“廣東綠谷”建設成為發展之谷、生態之谷、幸福之谷?這不僅是黨委政府的責任和目標,也是河源人民的愿望與共識。
為此,本報自今日起開設“綠谷在線——打造廣東綠谷 呵護碧水藍天”欄目,期待你的參與,或建言獻策,或投訴舉報,以更好地凝聚致力改善環境質量的理性共識和共同行動,曝光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典型,共同呵護我們的碧水藍天,推進打造“廣東綠谷”,推動河源振興跨越發展。敬請關注。
(晚報熱線:3661206)
來源□河源日報 郝曉楠
停在戶外的車很快就蒙上了灰塵,皮鞋臟得更快了,抬起頭來看得不那么遠了……這是近年來大家的日常生活感受。這樣的直觀感受,也讓很多市民覺得,河源的空氣質量變差了。
那么,市區的空氣質量究竟怎么樣?昨日,記者采訪了市環境監測站,一探究竟。
近幾年指標值有穩有升
直觀感受,不一定能準確反映空氣質量的真實情況,當然也不能反映空氣質量的全面情況。
事實上,對于空氣質量,國家是有一套標準來衡量的,這套標準看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6個空氣污染物的指標情況。很多市民所熟知的空氣質量指數(AQI),也是根據這套國家標準計算得來的。
那么,市區這6個空氣污染物的指標情況怎么樣呢?根據國家和省的要求,我市從2003年開始實行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機制,監測指標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三項指標;從2013年10月1日起,又增加了一氧化碳、臭氧、PM2.5三項指標。除一氧化碳單位是毫克/立方米外,其他5個指標的單位都是微克/立方米。
2003年以來,這些指標有些什么變化呢?從監測結果來看,從2003年到2014年,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是10、13、15、18、13、13、14、13、13、15、18、15,都在國家一級標準內,這幾年的變化不大;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分別是16、14、15、17、14、14、14、13、13、15、21、27,都在國家一級標準內,這幾年變化較大;PM10年平均濃度分別是41、31、29、33、30、28、28、26、25、31、45、58,前11年在國家一級標準內,去年在國家二級標準內,近幾年變化較大;去年,一氧化碳、臭氧、PM2.5的年均濃度分別是1.6、138、39,一氧化碳在國家一級標準內,臭氧在國家二級標準內,PM2.5高于國家二級標準。
市環境監測站負責人說,由于一氧化碳、臭氧、PM2.5等3項指標是從2013年10月1日起開始監測,所以沒有去年以前的年均濃度,也就無法進行對比。
與周邊兄弟市比,總體良好
當然,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質量這事兒,不僅要跟自己縱向比較,也要跟全省比,跟其他兄弟城市橫向比較。
從全省范圍來比較,上面說的6項指標,去年河源的指標值都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也就是說河源的空氣質量比全省平均水平要好。
河源的周邊城市,有惠州、梅州、韶關、清遠、東莞等幾個。跟這些城市相比,去年,河源的6項空氣污染物指標值總體與惠州和梅州差不多,比韶關、清遠、東莞好。
今年前3月九成以上天數空氣優良
前面說的,都是以前年份的事了。大家更關心的是今年的空氣質量怎么樣?
市環境監測站的監測結果表明,今年1月—3月,市區空氣質量達標(優良)天數82天,達標率為91.1%,高于省平均達標率(85.9%);輕度污染8天,無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情況,主要污染物為PM2.5,酸雨頻率為零。1月—3月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分別位于第6、第6和第5名。對比去年同期,空氣質量達標率上升了10.4個百分點(2014年1—3月達標率為80.7%),空氣質量有所上升,排名靠前(2014年1—3月排名分別為第11名、第11名和第8名)。
空氣質量指數APP哪家靠譜?
很多市民的手機里,都裝了能查看空氣質量指數(AQI)的APP。這些APP顯示出來的空氣質量,數據來源多種多樣,各種數據之間經常互相“打架”。為什么會這樣呢?什么樣的空氣質量APP靠譜呢?
市環境監測中心負責人說,空氣質量是按國家標準來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按國家標準監測得出,環保部的有關數據權威可靠。她建議市民可以通過環保部、省環保廳和市環保局官方網站,或用手機下載國家發布的《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手機發布系統》空氣質量指數(AQI)的APP,查詢河源的空氣質量狀況(可在國家環境監測總站進行下載安裝,網址:http://www.cnemc.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3571.html)。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