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做客河源講壇:讓生態文明和環保成為新常態
本報訊 記者 謝素嬋 張濤 昨日,我市再次舉辦兩場能源知識科普報告會,普及市民能源知識及治灰霾的知識。聽取報告后,與會人員表示,通過報告開闊了自己的能源知識視野,今后將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做保護環境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推動者。一些教師還表示,將會把一些環保與發展的理念應用到教學之中,把更多的環境保護和能源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大家共同保護環境。
上午,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夏光教授做客“河源講壇”,以《“十三五”環境保護政策展望》為題,全面深入分析了能源環保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并提出要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共治,構建“社會制衡型環境治理模式”,讓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成為新常態。報告會上,夏光從未來環境風險分析、影響環境風險的主要原因及“十三五”環境保護政策展望幾個方面,科學嚴謹解讀了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和政策法規。夏光指出,未來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環境質量、人群健康、社會穩定、生態安全、區域平衡和國際影響等風險。由于我國生態環保法律、體制機制不健全,執法和管理能力不敷需要,環保經濟手段還較欠缺,要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堅持實施污染減排,構建“社會制衡型環境治理模式”,把社會各方力量動員到建設生態文明來,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讓建設美麗中國成為新常態。
下午,能源知識講座移師我市“人才搖籃”——河職院繼續舉行。來自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的唐飛教授為200 多名師生做了題為《撥開認識迷霧治灰霾——中國燃煤電廠與灰霾關系初探》的主題報告。唐飛從霾污染現狀、公眾認識誤區、燃煤行業怎么辦以及建設超低排放燃煤電廠等方面,引導大家正確認識中國燃煤電廠與灰霾的關系。
唐飛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即建設超低排放燃煤電廠。“ 超低排放”,又稱為“ 近零排放”、“煤電機組清潔排放”、“超凈排放”、“趨零排放”等,通過對除塵、脫硫、脫硝技術進一步提效,統籌考慮各技術對污染物的協同脫除效果,必要時采用煙氣污染物控制新工藝,使燃煤機組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濃度達到天然氣燃氣輪機發電機組排放限值。目前,國內已有多個電廠實施了煙氣超低排放。
專家觀點摘錄
·堅持實施節能減排
夏光認為,目前,國家正在制定減排分配方案,對不同地區實行差別化的指標分配。要將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分解到地市和重點排污大戶,在財政預算中也要安排一定資金,采用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高效節能產品等。
·環境保護要社會治理
夏光認為,環境保護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正面臨著深刻的治理革命,由過多地依賴政府治理轉向更多地實施社會治理,這對于改變目前環境保護手段軟弱、力不從心的局面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霾治理要避開認識誤區
霾治理要避開三個認識誤區,即把自己家管好了,是不是就OK 了? PM2.5 是顆粒物,光把顆粒物去除是不是就OK 了?火電是燃煤大戶,燃煤電廠是灰霾的元兇?對此,唐飛提出,霾的治理不能僅靠單打獨斗,要聯防聯控,同時灰霾治理需要對多種污染物進行聯防聯控。對于火電是燃煤大戶,燃煤電廠是不是灰霾的元兇呢,唐飛說,至今未有定論。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在當前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內,煤還是能源供應主要依賴物之一。目前不但我國,包括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通過發展燃煤電廠來保障本國能源供應。
·理性看待霾與燃煤電廠
唐飛認為,我國灰霾污染非常嚴重,區域和行業亟需加大減排力度;在污染物減排方面,電力行業標準最嚴、監管最嚴、減排成果突出,但因體量較大,難免成為眾矢之的。應理性看待霾與燃煤電廠之間的關系,畢竟減煤只是手段,減污才是根本;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提高電煤比例改分散燃燒為集中燃燒可降低 PM2.5 的排放量。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