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建設“大會戰”|今年1-7月全市工業平穩運行 重點企業保持較快增長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產業建設“大會戰”為抓手,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1+3”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平穩運行。1月至7月,全市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26.5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高于全省3.3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4位。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構成。1月至7月,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先進制造業“1+3”產業中,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同比增長49.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電子信息產業同比增長2.5%,較1月至6月提高了0.5個百分點;機械與模具產業同比增長4.3%,拉高全市0.4個百分點。1月至7月,我市一批骨干企業保持較快增長,為全市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德潤鋼鐵(增長52.9%,增量20.3億元)、丹尼玩具(增長164.5%,增量12.8億元)、聯騰信息(增長1470%,增量6億元)、農夫山泉三期(新上規,增量5.6億元)、華潤怡寶(增長416%,增量5.3億元)等重點企業保持較快增長,是全市工業經濟穩健運行的重要支撐。
工業投資方面,1月至7月全市完成工業投資176億元,排名全省第14位。工業投資增速雖然同比下降8.4%,但仍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對比1月至5月及1月至6月分別收窄了2.8、1.9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11位。同時,全市完成技改投資28.2億元,同比增長7.9%,實現扭負轉正,對比1月至6月提高了30.8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省第11位。
工業用電量方面,7月當月,全市工業用電量7.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96%,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1月至7月,全市工業用電量46.1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83%,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工業用電量的持續穩定增長,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市工業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映經濟。1月至7月,全市第二產業實現國內稅收33.28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工業稅收收入28.46億元,同比增長18.6%,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稅收收入25.43億元,同比增長17.1%,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在稅收上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