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點亮山村孩子夢想 以文化力量助推城鄉文明融合發展
一支舞蹈,一份熱愛,一個夢想。在“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里,孩子們在志愿者舞蹈教師的指揮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盡情地揮舞著雙手,搖擺著身體,快活地徜徉在舞蹈的世界里,盡情釋放自己對舞蹈的熱愛。這在以前對山村里的孩子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今卻變成了現實,孩子們可以不負熱愛,勇敢追夢,努力圓夢。
2012年,我市開始實施“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十幾年來,我市在各縣區山村學校建立了41間“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占全省建立91間的45%,100多名“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志愿者教師參加支教,為全市1萬多名農村孩子提供了為期一年以上每周不少于2個學時的舞蹈教學,讓山村里熱愛舞蹈的孩子們有機會登上大舞臺表演,也可以通過舞蹈舞出絢爛人生,我市的城鄉文明融合發展之路開出燦爛花朵。
志愿者舞蹈教師在舞蹈教室教授舞蹈。
多部門聯合推動合力澆灌希望之花
城鄉文明融合發展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市高度重視“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這一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主要負責領導親自抓、親自過問、親自參與“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同時,市文聯、市教育部門把“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作為落實文化惠民的一項重要舉措、一項重要工作認真抓落實,從學校的選點到舞蹈室掛牌,從教室改造裝修到學生報名再到課程安排等,市文聯和全市教育部門全程跟進,積極配合有關工作,推動舞蹈教室在各縣區掛牌成立并投入使用。
教室建好了,舞蹈老師該從哪里找呢?作為“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的組織者、實施者,市舞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介紹,為充分發揮“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的功能,圓山村孩子的舞蹈夢,市舞協選拔出專業的舞蹈工作者成為舞蹈志愿者,擔任“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的舞蹈教師,并對舞蹈志愿者進行專業培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時刻掌握舞蹈志愿者的上課情況,讓文藝人才能下得去,做得了事,出得了成果。為提升志愿者的積極性,市舞協還大力弘揚志愿者奉獻精神,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全市“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成果匯演,積極解決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極大調動起了舞蹈志愿者參與“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的熱情,為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社會力量傾情支持“種”出城鄉文明融合發展的參天大樹
開展“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資金缺乏是最大的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市政協原主席龔佐林親自籌集資金,發動企業家、鄉賢捐款,經過她的努力,共發動10位企業家捐資35萬元,建立了10家“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而后,又陸陸續續爭取其他資金支持,讓一間間舞蹈教室在山村快速落地開花。
志愿者舞蹈教師是開展該項工程的關鍵,市舞協認真發動舞蹈志愿者積極投身志愿服務,爭當“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舞蹈教師。十幾年來,上百名志愿者弘揚志愿者精神,無私奉獻,他們風雨不改,獨自奔走在各鎮、村崎嶇的山路上,有帶著午飯去上課的志愿者,有哺乳期的志愿者,也有為了完成一周年志愿服務工作而延遲婚期、延遲懷孕的志愿者。他們,一直行走在文化志愿服務的路上,不僅給山村里的孩子們帶來了專業的舞蹈課,開啟了夢想的大門,也為我市的城鄉文明融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據悉,有20多位志愿者榮獲中國舞蹈家協會“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優秀志愿者稱號;30多位志愿者榮獲省文聯、省舞協“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優秀志愿者稱號。在志愿者們的帶領下,我市“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也成績斐然,舞蹈《上燈》獲得2019年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展演,25個舞蹈參加了廣東省“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成果展演,東源縣漳溪畬族鄉中心小學的2個“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的孩子走上舞蹈藝術專業之路,成為舞蹈藝考生。
以文化力量賦能鄉村振興,以文化力量推進城鄉文明融合發展。“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將“送”文化變為“種”文化,填補了農村少兒舞蹈素質教育的缺失,讓許許多多山村孩子穿上舞蹈鞋走進舞蹈教室,接觸舞蹈,愛上舞蹈,圓夢舞蹈;讓許多懷揣舞蹈夢想、有著舞蹈天賦的孩子們,有了學習舞蹈藝術的機會,從中親身感受舞蹈藝術無窮的魅力。“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美育工程在點亮了山村孩子的藝術夢想的同時,也成為我市推進城鄉文明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本報記者 謝夢君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