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很“小”用途很“大” 我市志愿驛站服務暖身又暖心
3月9日上午9時多,河源文化廣場志愿驛站旁,不少行人匆匆而過,附近籃球場上,幾位市民揮汗正歡。“您好,請幫我倒杯水。”市民劉先生來到志愿驛站旁。志愿者劉麗華連忙微笑起身倒水,并雙手捧上前。“請喝水!”“謝謝!”“不客氣!”短短幾句話,暖流從心間涌起。這是我市志愿驛站最常見的場景。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我市志愿服務蔚然成風,營造了向上向善的文明風尚,各個志愿驛站通過便民應急服務,為市民帶來多種便利,成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新名片。
市民在河源文化廣場志愿驛站喝水
便民服務窗口暖身又暖心
我市各志愿驛站是學習雷鋒精神、打造服務群眾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3月9-10日,記者走訪市區多個志愿驛站發現,志愿驛站早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驛站志愿者們以熱情主動服務的態度踐行著助人為樂的志愿服務精神,進一步凝聚文明城市創建的力量,讓城市更有溫度。
在河源文化廣場志愿驛站、東江灣公園志愿驛站、客家文化公園志愿驛站、鱷湖公園志愿驛站,擺放整齊的雨傘、免費租借的充電寶、針線包、飲用水、日常用藥等一應俱全……讓有需要的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關懷。
河源文化廣場志愿驛站是我市首個由深河共建的志愿驛站,平時值守的志愿者有五六人。“周末以學生、游客居多,主要是為他們提供續水、給籃球打氣、問路等服務;平時主要為中老年群體提供公交線路、公交辦卡等咨詢服務。”劉麗華表示,今年2月底,一群外地游客前來咨詢有無公交車去萬綠湖風景區,除了指引她們在哪坐車外,她還推薦了一些河源特產,獲得了游客的認可,能為河源文明旅游助力,她感覺很開心。市民廖先生對該驛站的服務贊賞有加。他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江東新區某學校上學,每周五下午校車將學生統一送到河源文化廣場公交站臺,孩子都會來到驛站借志愿者手機打電話報平安,有驛站的志愿者在,他很放心。
據了解,為加強志愿隊伍的專業能力,我市各志愿驛站、河源藍天救援隊、河源市河湖保護志愿者協會還對志愿者開展文明交通、應急救護等專題培訓,推動志愿服務常態長效,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3月5日,鱷湖公園志愿驛站常態化開展學雷鋒活動,內容是組織志愿者學習心肺復蘇、量血壓測血脂等技能。志愿者羅遠斯表示,這種培訓活動計劃每周舉行一次,希望通過持續的教學,讓更多人掌握一門救命技能,這也算是為河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盡一份力。通過志愿服務來弘揚雷鋒精神,號召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中來,用志愿服務點亮城市文明底色。
微笑服務讓河源更溫暖
來到市區東江灣公園志愿驛站的公益書吧,幾個小朋友整齊坐成一排,安安靜靜地看著故事書,志愿者們陪伴在旁邊,悉心照料。市民莫媛雲也是這里的常客,她表示,自己和閨蜜經常會來東江灣公園散步,累了進來驛站看看書,志愿者會主動提供書籍指引和飲用水。她說:“這里書籍種類多,風景好又安靜,志愿者的服務也很貼心。”
在我市每個志愿驛站,總能看到“紅馬甲”忙碌的身影,志愿者為市民提供“家門口的貼心服務”,營造了健康安全、溫馨有序的環境,展現了河源文明新風尚。
譚軍是一名環衛工人,負責鱷湖公園周邊的衛生打掃。她說:“平時工作累了就在驛站附近休息,志愿者們很尊重人,熱情地倒水,拉拉家常,我早把河源當成了家鄉。”
志愿者曾福芳表示,鱷湖公園周邊平時以中老年人居多,提供的服務也多是續水、借手機打電話等。也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經常會把鑰匙落在這里,他們都會妥善保管,等老人回來取。
市民陳先生說,每天路過各個驛站都能看到志愿者活躍的身影,他們是街頭最美的風景,自己有空的時候也會參與其中,樂在其中。截至3月10日,我市在“i志愿”系統注冊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2738個,注冊志愿者超30.21萬名,志愿服務時長2074萬小時,人均服務時長超過85.1小時,形成了“有困難就找志愿者、有時間同做志愿者”的群體效應,營造全民參與志愿服務,讓志愿服務成為河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些數據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市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日趨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更加規范的志愿服務項目、不斷壯大的志愿服務力量和持續升溫的志愿服務活動。廣大志愿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讓志愿服務成為一張亮麗的文明城市的名片。
本報記者 肖青青 通訊員 廖燕飛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