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讓市民樂享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近年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效斐然,市民關于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也逐步提升。
我市各類文化場館不斷完善軟硬件條件,逐漸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資料圖片
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獲得感提升
走進河源恐龍博物館,偌大的創意恐龍雕塑映入眼簾,開啟一場歷史文化的穿越之旅。記者看到,史前部落恐龍科普樂園吸引了不少市民與游客前來游玩,恐龍快跑、生命演化、奇妙涂鴉等趣味性展項讓市民與游客興趣盎然。
值得一提的是河源恐龍博物館的語音導覽,讓館內增加了專屬的“講解員”,生動有趣、干貨滿滿的講解服務,讓游客擁有絕佳的觀展體驗。“市博物館開發了自主導覽APP、微信智能導覽、虛擬展廳等便民措施,方便群眾把‘博物館帶回家’,滿足群眾文化精神需求。”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介紹。
“寒暑假回到河源,我都會去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走走看看,這幾年每個館的基礎設施都在不斷添新,舉辦的活動也越來越豐富。河源人的文化生活真是越來越精彩。”前來市圖書館參加活動的市民謝琦說。近年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持續推進,我市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作用,利用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的場地優勢和服務能力,舉辦各類讀書會、講座、展覽和參觀等活動,惠及民眾近4萬人次,極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同時,我市大力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全部縣區已建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成率達100%,市民文化生活豐富,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立足于市圖書館主場館陣地,通過‘七進’工程,我們年平均開展近兩千場次全民推廣活動,通過活動引領市民愛上圖書,營造濃厚的書香河源氛圍。”市圖書館館長賴金鳳介紹。
旅游發展賦能生活 幸福感增強
如今的萬綠湖風景區,外在顏值和內在氣質都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說,萬綠湖風景區已有了質的飛躍,景區景觀質量、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文化底蘊挖掘、服務水平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提升。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加快推動全域旅游創建,通過整合現有文旅資源,加快打造河源文旅新IP,提升河源旅游美譽度,以高質量旅游發展賦能美好生活。
今年8月,河源“六色”文旅品牌、河源手信、文創、非遺、鄉村振興等文旅項目在2022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精彩亮相,我市展位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掃碼送特色禮品、領取文旅資料、合影打卡,“六色”文旅品牌在現場備受矚目和青睞。這是我市開展文旅活動的一個縮影,也是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一環。
市文廣旅體局副局長駱滿星表示,市文廣旅體局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群眾受益、永續利用”原則,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溫泉康養項目和河源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推進節慶、非遺、文創、演藝、娛樂、購物等疊加,促進我市文化、休閑體育、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給予群眾更多高質量旅游體驗。
體育健身蔚然成風 滿足感提高
清晨來到市全民健身廣場,這里乒乓球、足球、籃球等基礎設施齊全,市民的不同運動需求都被滿足,大家在汗水揮灑和酣暢淋漓中收獲運動的快樂。
當前,我市持續加快補齊體育設施短板,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體育生活圈”。據統計,目前全市體育場地面積849.162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73平方米,全市共建有體育健身場地1515個,體育公園53個,已完成2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維修和改造,全民健身服務質量顯著提升,群眾體育發展邁上新臺階。
同時,市體育館對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項目運動場地實行了分時段免費,多形式、多種類舉辦各類體育賽事,進一步提升了體育館免費開放服務水平,全市范圍內開展了100余場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扎實開展傳統體育進校園活動,堅持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試活動。據統計,河源市《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90.8%,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比40.2%。
厚植文化土壤,擦亮文化名片,對創建文明城市有著重要意義。如今,河源文化之美已經融入市民群眾的生活,市民素質有了較大提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氛圍更加濃厚。
本報記者 高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