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 實現災后大建設大改變——訪連平縣委書記俞志鋒
連平一直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政治任務和頭號工程來抓,目前全縣省定貧困村30個,面上村129個,全縣貧困戶6051戶16756人,已累計到位幫扶資金4.90億元,60%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參與資產性收益項目,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4494人,已實現脫貧人口15170人,脫貧率90%。
近日,就連平縣脫貧攻堅這一主題,連平縣委書記俞志鋒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連平縣繼續貫徹落實好主要領導身體力行抓脫貧攻堅工作制度和三級書記遍訪貧困戶機制,全面壓實縣鎮村扶貧主體責任、職能部門行業扶貧責任和掛鉤單位幫扶責任,把脫貧攻堅與災后復產重建結合起來,全力攻克最后堡壘,確保脫貧,并實現災后大建設大改變。
領導真抓干部真扶農戶真干
連平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堅持每月至少一次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經常深入鎮村一線開展調研。同時,連平嚴格落實對各鎮、各省定貧困村和面上村的掛鉤制度,努力營造“領導真抓、干部真扶、農戶真干”的濃厚氛圍。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連平注重落實政策和精準施策。通過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教育補助,保障貧困戶“學”的問題,對2018-2019學年貧困戶子女共計補助3060人次共1011.25萬元。通過落實貧困人口參加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貧困戶“病”的問題,當前符合參保條件的貧困人口已全面參保。通過危房改造,解決貧困戶“住”的問題,2016年至2018年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2871戶,圓了貧困戶“安居夢”。同時,連平還注意關愛特殊人群,全面落實“應保盡保”政策和殘疾人保障政策。
各顯神通擺脫貧困
連平著重抓特色產業,以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該縣油溪鎮富樂村通過“龍頭企業+村集體+養雞大戶+貧困戶”,發展溫氏雞養殖,其中裕民養殖場已有3座養雞大棚,年出產成雞14萬只以上,每年為村集體及34戶貧困戶帶來近43萬元的收入。忠信鎮柘陂村則全力打造“紅黑紫”(紅玫瑰+黑蒜+紫珠)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礎上,連平縣還積極抓投資收益,完善收益分配管理機制,積極推動貧困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前,全縣60%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了資產性收益項目。全縣30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入股連平農商行(每村入股99萬元),此舉可讓每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7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連平縣還積極抓就業幫扶增收,2016年以來組織開展精準扶貧招聘會23場次,累計轉移貧困戶勞動力就業4494人,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戶勞動力127人,31個扶貧工作坊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187人。田源鎮田東村殘疾人貧困戶葉志團在幫扶單位幫助下,積極學習玉米種植技能,目前種植規模發展到30多畝,榮獲“河源市2018年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殘疾人公益賽”三等獎。大湖鎮庫區村單親母親貧困戶曾演娥,種植靈芝,平均年產靈芝孢子粉100公斤,年收入達6萬元——此乃得益于村干部和幫扶工作隊長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教她種植技術和電商知識,幫助她攻破了技術關和銷售關。此外,溪山鎮東水村的“愛心超市”、上坪鎮東南村的“五點半”課堂等,均各特色。
多措并舉攻克最后堡壘
俞志鋒說,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缺少龍頭企業引領,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的信息來源有限,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這是連平未來脫貧攻堅必須攻下的難關。為此,連平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集中力量主攻未脫貧人口,開展脫貧人口“回頭看”、補齊“三保障”短板,切實提高脫貧質量,全力攻克最后堡壘,借助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上坪鷹嘴蜜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精準扶貧、旅游+精準扶貧、金融+精準扶貧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鄉村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產業。
同時突出抓好各級扶貧干部學習培訓,培育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干部隊伍,組成脫貧攻堅工作督查組,每月隨機抽取一個鎮進行現場辦公,檢查各鎮村各幫扶單位責任落實、脫貧成效、資金使用管理、問題整改等情況,較真碰硬,督促問題整改和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實。另外,通過新增產業幫扶資金、安排公益性就業崗位、政策兜底等方式,幫助因災返貧的農戶實現脫貧目標,堅持把基礎設施重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環境綜合整治、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提升緊密結合,確保實現災后大建設大變樣。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謝鑫 通訊員 彭志通 袁定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