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下精準脫貧“繡花功夫” 全力打好產業脫貧攻堅戰——訪源城區委書記鄧卓文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源城區建立了扶貧大數據平臺,對貧困人口實施動態管理。根據扶貧信息系統監測顯示,全區目前已有933戶2336人貧困人口達到“八有”脫貧標準,占貧困總人口的99.36%。10日上午,源城區委書記鄧卓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截至今年8月,全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37戶2351人。其中:省定貧困村5個,貧困人口336戶945人,由深圳大鵬新區掛鉤幫扶。2018年,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64元;貧困村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是17486元,最高的是22692元,全部達到全省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8元)的60%以上。
“志智”雙扶成效顯
源城區強化持續增收措施,增強脫貧解困能力,全面推進“志智”雙扶行動。著力解決“精神貧困”,不斷激發和提升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貧困戶的思想逐漸從過往的“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并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發展種養,增加收入。據統計,全區有406戶貧困戶參加統籌的種養和自主發展種養,占貧困戶總數的42.7%;已經有收益的種養產業項目平均每個項目純收益2070元,預計平均每戶種養純收入可達到3800元/年。
在此基礎上,源城區還全力推進資產扶貧項目落地見成效。立足當地實際,源城區充分發揮扶貧資金作用,自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該區貧困戶共投資入股資產收益類扶貧項目18個,項目運營良好、收益穩定。據統計,全區共有652戶貧困戶納入到投資深圳大鵬(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園、雙頭雙創電子創業園、光伏項目、小額貸款投資、無花果種植、百香果種植等分紅收益項目當中,預計平均資產收益每戶每年可分紅5100元。
連片開發“拔頭魁”
源城區全面落實轉移就業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鼓勵引導企業向貧困戶提供崗位,通過“以獎代補”、訂制公益性崗位等措施,推進就近就業、靈活就業,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同時,依托深圳大鵬(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園等工業園區,推進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基本實現“進廠務工不出鎮”。脫貧攻堅期間,就業脫貧成為源城區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區就業務工人數始終保持在600人以上,6個月穩定就業率達到80%,務工年人均收入達到25010元。
鄧卓文說,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源城區以陂角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為契機,以點帶面推動“陂角村、坪圍村、上村村、高圍村、埔前村”五村及“南陂、中田、蓮塘嶺、赤嶺”四村連片開發,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加快上村村紅色旅游文化基地建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遺跡,擦亮羅煥榮故居紅色品牌,為五村連片開發增加紅色元素;以在建的鵬城大道為紐帶,科學開發沿線旅游資源,發展一批休閑農莊、特色民宿、鄉村美食項目,從而帶旺整個片區,帶動產業發展,多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貧困戶收入。
用“繡花功夫”決勝脫貧攻堅
近年來,源城區的扶貧工作一直是市里的排頭兵。“在今后一段時期,源城區的扶貧工作也絕不能松懈。”鄧卓文對此表示,源城區將繼續吃透吃準各項幫扶政策,提高工作水平,發揚求真務實精神,不做表面文章,在當前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工作更過細、幫扶更精準,要用繡花的功夫,堅決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檔案資料規范,確保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在接下來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源城區將緊盯實現“三確保一力爭”目標任務,聚焦高質量穩定脫貧,精準施策主動出擊,全力抓好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將重點抓好強化責任擔當,壓實工作責任。今明兩年,區黨政一把手每月至少一次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將對全區28個村開展扶貧檢查調研工作;鎮(街)黨政一把手每月至少3次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鎮(街)書記遍訪貧困戶率達到70%以上,村支部書記對轄區內貧困戶全部遍訪;區扶貧領導小組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行業部門聯席會議,定期研究解決每季度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行業部門每季度開展行業分析,每半年進行情況通報。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赟 通訊員 袁定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