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再出發 廣東要辦這些事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題:改革開放再出發 廣東要辦這些事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
地區生產總值自1989年起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外貿進出口總額自1986年起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自1991年起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實現歷史性跨越。
3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廣東省副省長張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與中外媒體暢談廣東高質量發展。

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廣東省副省長張虎介紹廣東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
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發展的“牛鼻子”在哪?馬興瑞給出答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的‘綱’,舉全省之力推進建設。”他說,廣東將重點在推動規則銜接等方面下功夫。
打造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平臺,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定位之一。他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澳門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又有著聯系葡語國家的紐帶作用;廣東是制造大省、外經外貿大省。“在‘一帶一路’建設上,粵港澳大灣區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經濟意義上的世界級城市群,還要打造人文灣區。
“嶺南文化是我們三地共同的底色、共同的財富,我們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為橋梁,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傅華說,充分利用三地優質豐富的文化資源,面向新時代,打造灣區的文化精品。三地還要共同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灣區故事,做好文化的傳播。
在開放創新中謀發展促合作
創新是第一動力。從四個“接近90%”,或許可以感知廣東企業的創新活力:研發投入接近90%來源于企業;研發人員接近90%來源于企業;研發機構數大約有90%來源于企業;發明專利接近90%來源于企業。
“從長遠和當前發展來看,我們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馬興瑞說,“當然,我們并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馬興瑞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廣東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引進了一批院士專家團隊、創新創業團隊,鼓勵企業在全球配置科技資源。與此同時,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交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重中之重。廣東技術合同交易量很大,金額已突破一千億元。”
科技創新,也為政府治理現代化插上了“翅膀”。
張虎介紹,廣東把建設“數字政府”作為重要改革,提出包括“粵省事”在內的一系列創新舉措。目前,在民生服務方面,“粵省事”平臺已經實現630項高頻民生事項的指尖辦理,其中,86%的事項實現“零跑動”,大大節約了群眾辦事成本。
補區域協調和城鄉協調兩大短板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軟肋在哪兒?馬興瑞坦言,廣東最大的兩個短板,一個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一個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目前粵東、粵西、粵北面積占全省的70%,但是GDP只占20%,珠三角占80%,這些問題是歷史形成的。”他說,“我們城鄉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城鄉收入比現在是1:2.58。這兩大問題都是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
如何補短板?馬興瑞說,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一核”指珠三角核心區,“一帶”指沿海經濟帶,“一區”指北部生態發展區。同時,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支持,重點推進珠三角到粵東、粵西、粵北的高快速通道建設,包括時速350公里的高鐵。
他還表示,將推動省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粵東、粵西、粵北傾斜,同時支持這些地區發展基本公共服務。
在城鄉發展方面,馬興瑞說,廣東省財政計劃十年投入1600億元,力求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用好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把交易指標的收益返還作為鄉村振興的籌集資金。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拆舊復墾。
同時,廣東將大力推進產業振興,并下大力氣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我們對此充滿信心,三年應該會有比較大的變化,五年會有顯著成效,十年實現根本改變。”馬興瑞說。
(責任編輯:萬芷伊)
來源:新華網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