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貌換新顏提升幸福感 “百街千巷”改造工程穩步推進
近年來,隨著我市的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貌也發生著迅速的變化,不斷刷新每一個河源人對這座千年古邑的認知。但是,在城市建設不斷前行的同時,我市也并未遺忘那些給老河源人帶來種種情愫和記憶的老街舊巷。
2018年,市政府把市區“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項目納入了十件民生實事,通過對市區的各老街舊巷進行改造,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隨著這一民生工程的穩步推進,城區不少老街舊貌換新顏,散發出新的活力,讓河源這座城市綻放出更加美麗耀眼的新光彩。
老街舊巷承載著記憶 也曾讓居民有苦難言
凱東巷位于市區凱豐路東邊、沿江路北邊,全長約300米、寬5米,道路兩側為居民住房和單位圍墻,由于建設于建市初期,道路規劃不盡合理,曾經多年未設置人行道,車輛亂停亂放現象突出。2018年,凱東巷被納入城市“百街千巷”提質試點工程后,累計投入資金30多萬元翻新了路面、改造了人行道、疏通了排水管道、安裝了路燈、修補了破損的圍墻,還為供電設施增加了圍擋,并將裸露在外的圍墻上增添了帶有客家文化元素和傳統文化的公益廣告。
源城區環城東路俗稱水果街,如今這里路面寬敞,人行道、LED路燈、綠化樹等一應俱全,停車位、垃圾桶等公共配套設施也得到了完善,展現出宜居宜商的新面貌。可是在升級改造前,“平時一小堵,過節必大堵;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卻是該路的真實寫照。“改造前就是‘臟亂差’,晚上又是漆黑一片。”市民廖女士告訴記者,經過改造,街道鋪上了柏油,燈光也亮了很多,環境和衛生都有了極大的改善。
完善功能配套 彰顯城市品位
除了對老舊街道進行升級改造之外,完善街區功能配套、彰顯城市特色也是“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曾幾何時,在老城中山公園游玩的市民便知道,作為老城居民最重要的休閑場所,內急卻沒有公廁的問題一直是附近居民的心頭之痛。但隨著“百街千巷”改造工程的開展,中山公園旁邊的月亮廣場(公園東路和公園西路交會處)不僅告別了過去的雜亂無章,還迎來了一座集公廁、書吧、茶水供應、便民充電、免費WiFi為一體的城市公舍。
“在這里建起了這樣一座公舍,不僅不用再去周邊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找廁所,還多了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他非常支持政府完善城市配套的舉措,也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推進這些民生實事的開展,不斷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
3年將整治街巷1234條
從凱東巷到水果街,再到月亮廣場,這些市區老街舊巷的華麗轉變,僅僅只是我市大力優化城市環境的一個縮影。據記者了解,我市計劃用3年時間(2018—2020年)實施中心城區“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逐步對中心城區1234條普通街巷進行綜合整治,同時每年打造1個示范街巷。其中,源城計劃3年內對上城街道、新江街道、東埔街道、源西街道及源南鎮轄區內的1058條街巷進行綜合整治,從而實現“街巷整潔有序、服務便民完善、形象美觀大方、文化彰顯特色”的整治目標。
“2018年,我們已經針對349條街巷進行施工建設,目前已經完成了3個試點工程,其他的項目已經進入了施工準備階段,計劃春節后全面鋪開建設。”源城區建設局工程師肖素威說,在改造的過程中,還將考慮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居民、企業、政府多贏合作模式,注入特色產業,著力打造老城特色文化街區,進一步凸顯河源別樣的記憶和文化內涵。
“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項目作為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重要抓手,各項工作正穩步推進。目前,我市已完成普通街巷城市設計導則制定,改造提升市區背街小巷共452條,改造市區水漫點共47個。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