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城的軼聞
客家人搓麻將,有一個避嫌的新穎說法,叫做“筑四方城”。嶺南地區的客家人,大概在明朝初年,就有關于筑四方城材料即麻將牌來歷的傳聞。
相傳麻將牌是宋朝,有個叫“萬秉迢”的娛樂愛好者,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之諧音,為紀念梁山泊綠林好漢而創造的。
牌中的“萬”是創造者的姓氏;“餅”(秉的諧音,又叫筒)和“條”(迢的諧音,又叫索)是創造者的名字。在搓牌者中,有人叫“萬餅條”,客家人叫“萬筒索”。
“萬筒索”三種牌各設一至九位數列,每個算術級數,各設四張牌,共108張。創造者的用意在于紀念梁山泊108位英雄好漢。
牌中的“東南西北”,是表示梁山泊的首領和英雄好漢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共16張牌。
牌中的“中發白”,是表示梁山泊綠林好漢的家庭出身。有的來自衣食皆足、錢糧有余的中產階層;有的來自家財萬貫、“朱門酒肉臭”的發達家族;也有的來自“上無一片瓦,下無插錐之地”的一窮二白之赤貧階層。共12張牌。
此外,還有“春夏秋冬”和“梅蘭菊竹”等8張牌。這些都是創造者為祝愿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四季長青、花枝招展而設立的。
整副麻將牌共144張,它們在牌理上是一律平等的,沒有強欺弱、大吃小、上壓下、紅吞黑的規定。只要它們各自處在恰當的位置上,就能起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作用。
創造者高瞻遠矚、用心良苦為人們設計了麻將牌這一高尚玩具,毫無異議,搓牌者應該與創立者一脈相承,以正當的娛樂,文明的行為,恰當運用麻將牌這一高級玩具。
搓麻將是一種有趣有益的娛樂活動。四人對壘,你爭我奪,既有智力的競爭,又有意志的磨練。如果出于高尚、文明的娛樂消遣,在假日、節日、茶余飯后,玩它三兩圈,其樂實在無窮。
20世紀80年代初,被禁錮了30多年的麻將牌,從死胡同里進入了廳堂雅室,客家人娛樂消遣的興趣從玩洋牌(撲克牌)過渡到玩國牌(麻將牌)。當時絕大多數的客家人都是以贏碼子為樂趣。80年代末,客家人搓牌的樂趣從贏碼子轉到贏票子,從文明正當的娛樂活動步入到漁利的賭博歪道。究其原由,不外有下列10種說法。
一是認為搓牌贏碼子是“無效勞動”。碼子贏了成千上萬,只不過是一個精神數字,“空頭支票”,毫無意義。
二是認為娛樂有點“刺激”,才有樂趣;搓牌要負點“經濟責任”,才符合“改革”發展的趨勢,才算“弄潮派”。
三是認為幾角錢一個碼子不算賭;在家中開一臺麻將,談不上聚賭;打完一場麻將,贏輸出入不超過百元,夠不上“嚴打”對象。
四是認為搓牌實行“經濟責任制”是大勢所趨;沒有“刺激”的娛樂,沒有吸引力;不搞“有酬”的搓牌,沒有凝聚力。
五是認為雀友經常在一起搓牌,互有勝負,盈與虧的平均數,出入不大,贏輸不會很懸殊,心理也不會有負擔。
六是認為搓牌手運差,輸幾十元,不影響個人生活,不妨礙家庭開支,況且也不會長期做“運輸大隊長”,只輸不贏。
七是搓牌沒有“票子”,入不了“四方城”。有些子女為了使父母“老有所樂”,主動掏腰包,“資助”老人在“四方城”里,歡渡時光。
八是有一些離退休的“空巢”老人和別無愛好的青壯年,在空閑時間里,生活無聊,無所事事,因而聚集雀友,以漁利為樂,搓牌渡日。
九是舊社會“嫖賭炊”的社會漏俗,在外來臊風邪氣的吹拂熏陶下,引誘一些人走上了搓牌賭博的老路,使已被人們唾棄30多年的三大頑癥死灰復燃。
十是有一些客家人嗜賭成癖,搓牌上癮,見賭手癢;贏利不手軟,輸錢不服氣,因而在“贏—輸—贏—輸”的“四方城”里輪番奮戰,愈演愈烈。
搓牌賭博漁利的原由有千條萬條,人們的精神境界是第一條。只有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極大地提高了,以及權力機關的號令威懾民心,賭博弊病才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搓麻將活動才會正本清源,萬秉迢創造麻將牌的初衷才會流芳千秋。
作者:丘紅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