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鄉村振興乘著政策春風有序發展
讓鄉村振興乘著政策春風有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引起我市城鄉居民熱議
閱讀提示:
3 月7 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 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鄉村振興也需要有 生力軍”,這引起我市城鄉居民熱烈反響。連日來,記 者采訪了不少農村基層一線的公職人員和技術人員, 他們認為,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并駕齊驅、共同推進,才 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均衡發展,讓人民更加有獲得 感。新時代賦予農業以新內涵,從事農業也可以很 “高大上”。要為熱愛“三農”人才涌入建“綠色通道”, 鼓勵人才走向農村,從事新時代的新農業。
建設美麗鄉村需打好“人才牌”
近年來,各地城鎮化進 展有目共睹,然而隨著農村 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村留守 兒童問題日益突出,“空心 化”“老齡化”問題逐漸顯 現。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人 口的不斷涌入,一些城市, 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需求 在發生改變。個別城市開 始對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 的產業和人口進行疏解,以 減輕人口膨脹和資源環境 的壓力。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鄉賢的支持。(資料圖片)
我市也是如此。在今 年河源“兩會”上,市政協委 員阮少光、朱少道、劉路紅 等在《關于建設美麗鄉村, 推動鄉村振興的提案》中認 為,要打好“人才牌”,要加 快培育新型農民。河源農 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婦孺化 情況嚴重,缺乏年輕、高素 質新型農民,嚴重影響鄉村 振興,建議出臺激勵、扶持 政策,吸引更多有知識、有 能力、想創業的青年回鄉創 業,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 育、培訓力度,整合各種培訓 渠道、資金、資源,建立以政 府農業部門主導,協會、合作 社主辦,產業發展為導向的 培訓機制;要加大鄉土人才 培育力度,對鄉土人才、致富 帶頭人等,加大培訓力度,幫 助他們做大做強,帶動其他 村民發展致富。
培養愛農村的“三農”干部
紫金縣敬梓鎮農村經 濟辦基層公務員利樹為說, 鄉村振興中需要扎根基層 的鄉鎮干部、能力素質高的 村干部、杰出鄉賢和高學歷 人才作為力量。鄉鎮的基 層干部是鄉村振興的主干 力量,國家政策的落地生根 終究還在于基層鄉鎮干部的 理解和運用、把關,村干部則 是按照政策推動新農村的建 設、貧困戶的脫貧、農民群眾 的幸福追求等。作為貧困山 區的鄉村,需要外出鄉賢給 予農村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 項目的開發和支持,更需要 高學歷人才回鄉就業創業, 發展鄉村游、農家樂、新型農 業等產業,帶動本地村民就 業和拉動經濟。
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 支部書記黃智勇認為,要加 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培育 一批有黨性、懂農業、愛農 村、愛農民的基層黨員干 部,尤其應當引領年輕人參 與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 來。“干部帶頭,萬事不愁”, 讓他們組成農業專業隊伍, 帶動農民創業,帶領農民致 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 能。同時,要以農村基層黨 的建設為引領,完善鄉村的 治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 斗堡壘作用,帶領廣大農民 建設美麗鄉村。農村基層 黨建要以黨員的結構優化、 政治建設、作風建設為抓 手,確保黨員隊伍新時代有 新氣象、新作為。
為人才涌入建“綠色通道”
未來二三十年農業現代化、信 息化將是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一 個重要的增長極,因為互聯網,農民 會成為新農民。隨著“三農”政策紅 利的不斷釋放,必將吸引更多外出農 民返鄉創業發展。東源縣雙江鎮“土 專家”黃仕鵬扎根農村多年,一直從 事農業新品種的研究工作。他認為, 要積極完善農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機制,出臺相應的創業獎勵措施,鼓 勵和吸引高校畢業生,農業技術人才 到農村發展,為人才涌入建“綠色通 道”,讓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做新 型農民、創業農民、產業農民。
東源縣國稅局船塘稅務分局局 長何海明認為,振興鄉村的生力軍 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辛勤經營的個 體工商戶、白手起家成長起來扎根 鄉村的農民企業,以及從大城市千 里迢迢過來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的 外來企業,作為納稅人,他們都為鄉 村經濟的振興和農民生活水平的 改善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鄉鎮稅務分局要找準自身定位,通 過及時轉變管理觀念和加強業務 能力,為納稅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納 稅服務,解決更多的涉稅疑難問 題,從而“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 發展”,也讓外來企業能夠在當地大 有可為。
引導鄉賢反哺家鄉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不能衰落,要 全面推進城鎮和農村共同發展、共同 進步。鄉村要振興,還要大力發揮鄉 賢的作用,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 帶,通過智慧充分挖掘出本村的自 然、人文的優勢資源,引導鄉賢回鄉 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服務農村發展, 激發他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 情。不過,發揮鄉賢的作用,還需黨 委政府創新機制,引導鄉賢更廣泛地 參與鄉村治理,強化其凝聚力、向心 力,同時要在農村形成尊崇鄉賢、見 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讓廣大鄉賢全身 心地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去。
目前,我市不少鄉賢通過一己之 力,幫助家鄉建言獻策、慷慨解囊、修 路、建學校,更有優秀人才干脆回鄉創 業,帶動鄉里致富。以紫金縣為例,該 縣目前有超過20 萬鄉賢在珠三角等地 區工作和生活,已有不少鄉賢牽線搭 橋引進客商為紫城工業園建設出力, 還參與新農村建設以及紫金縣人民醫 院新院等民生項目建設等。
本報記者 張濤 吳奕鎮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