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形如船 遇洪亦不澇
央視《地理·中國》欄目解開林寨古村避洪之謎
臨江而居,有著千年歷史的和平縣林寨鎮林寨古村,千年來洪水頻發,傳世的四角樓卻完好無損,這其中有什么奧秘。最近,林寨古村再次被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聚焦,解開了四角樓躲避洪水之謎,并由此認為,客家人世代居住并延續至今的四角樓,其精巧的設計理念和堅固的設計體系,時至今日仍然是建筑界學習的典范,稱得上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
這看似平常的天井,其實下面有著精巧的排水系統。
建船形城墻以避洪
記者從林寨古村航拍圖上可清楚地看到,古村所處的位置是個小盆地,四周群山環繞,又有浰江橫穿。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堪稱一塊宜于人居的風水寶地。然而這塊看似風水寶地的地方卻有著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水患,雨季的浰江會像失控的蛟龍一般,掀起滔天洪水,肆虐泛濫,把江邊的屋舍全部淹沒。
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河源客家古邑文化研究會會員陳仰天說,一般人面對如此惡劣的水文環境,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在這里安家,可是客家先祖決定用智慧抵抗洪水,經過反復勘測,決定建一個村子用城墻包圍起來,做成船形。其寓意很明確:一旦洪水上漲,整個村落就像船一樣置于水間,永不沉沒。
版筑夯土墻結實
那么,這個船形城墻有什么秘密?《地理· 中國》欄目組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陸琦解秘。陸琦教授長期從事民居建筑的研究,他在現場通過實驗證明,面對外力的沖擊,船形城墻采用的版筑夯土墻,遠比普通土坯墻堅固。
原來,當初林寨先民建造的這個船形城墻不用常見的磚砌,而是用黏土、石灰、卵石,加糯米汁攪拌,一層一層壘疊而成,以此法建筑的城墻異常堅固,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可以在洪水洶涌而至時起到阻擋作用。
精巧的排水系統
有了船形城墻還不夠,村中還設計了相當發達的排水系統,這無一不是凝結著先民防洪的智慧。陸琦教授認為,根據林寨古村巷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法,建成明溝和暗溝兩套系統。房屋的天井處,有落水暗溝,上有窗式濾水孔,以防垃圾堵塞,所以林寨古村不論小雨大雨,古村的街道一直干凈清爽,地上從不積水。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尚杰也認為,四角樓之所以能夠歷經洪水而不倒塌,主要得益于它自身設計有一套科學而完善的防洪系統,一旦天降大雨,洶涌的水流會通過四通八達的排水網絡,被排到村外的護城河。
千百年來,正是在這一系列防洪措施的精妙配合下,林寨四角樓才能在一次次泛濫的洪水中屹立不倒,古村居民也得以從滔天巨浪中幸免于難。這個臨水而居的古鎮,不僅沒有被洪水吞沒,還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成為孕育客家文明的搖籃和有名的“魚米之鄉”,創造出了令人贊嘆的生命傳奇。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