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率先振興必須筑牢經濟發展的“一核多支撐”——五論奮力推動河源在粵東西北率先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化是實現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以更高的標準、更大的氣魄、更寬的視野建設現代化都市。“郡縣治,天下安。”習總書記也多次引用這句古語來強調縣域治理和發展的重要性。省黨代會指出,要堅定不移推進粵東西北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提高中心城區在區域發展中的首位度;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做大做強一批縣城和重點鎮,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河源要實現率先振興,確保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必須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構筑都市經濟這“一核”,同時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構建振興發展的多點支撐。
實現率先振興,都市經濟是主體。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是我國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市委七屆三次全會指出,現代經濟就是都市經濟,必須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形成都市經濟引領新態勢。這是立足大局、找準定位,把握大勢、著眼未來的一個重要判斷和部署。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形成都市經濟引領新態勢,有利于提升城市集聚效應、輻射功能和資源統籌能力,有效集聚并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有利于增強區域競爭優勢,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地參與區域經濟體和國家、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有利于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我們要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立足長遠,謀劃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產業形態和城市功能,大力吸引農業人口、流動人口到中心城區安居擇業,不斷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使中心城區成為引領全市發展的“龍頭”,形成都市經濟引領新態勢。要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堅持定位引領功能、功能引領規劃、規劃引領發展,高起點謀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優化提升各專項規劃,全面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城市各類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按照城區與園區相配套、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促進的要求,高標準規劃中心城區和縣城發展,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各縣城為組團的城市發展體系。要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準確定位老城區、新市區、江東新區、高新區和東源縣城的功能,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要提升城市品質和管理水平,凸顯嶺南文化氣息和客家人文特色,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規劃建設中,打造顯山、露水、見綠的山水生態文明新城。
實現率先振興,縣域經濟是重要支撐。這是立足實際、駕馭全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部署。縣域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河源所轄5縣,縣域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5%,人口約占90%,經濟總量約占70%,自然資源絕大部分集中在縣域,由此足見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之大。
對于河源來說,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就是構建振興發展的多點支撐。各縣要深刻認識“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道理,立足自身優勢條件,在河源全面小康、率先振興的視角內審視自身發展,重點圍繞縣域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市場化體制機制等,在生態、交通、產業、城市、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科學謀劃,進一步明確各自發展定位,構建以市區為龍頭、縣域為支撐的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推動園區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城園互動、產城融合發展,讓工業挺起縣域經濟脊梁;要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建設,著力培育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都市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高端、高附加值旅游新業態;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打造一批宜居村鎮和“特色小鎮、美麗鄉村”。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形勢決定任務,戰略決定策略,各級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筑牢都市經濟“一核”和縣域經濟“多支撐”對于河源跨越發展、率先振興的重要意義,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高位謀劃發展新圖景,多措并舉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全力以赴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形成都市經濟引領新態勢,構建振興發展的多點支撐,共筑全面小康夢想,共襄率先振興大業。
來源:河源日報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