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河源
啟動水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完成三王壩、金竹瀝、黃沙河、高埔小河整治方案,深入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 ……日前,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今年我市將強化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繼續大力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和綜合管理,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鞏固我市生態環境優勢為目標,努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河源。
藍天、白云、碧水,空氣清新,今年我市將努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河源。(資料圖片) 陳仕平 攝
市環保局與市公安局開展黃標車尾氣檢測行動。(資料圖片)劉曦 攝
“天藍”
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
去年,我市加強黃標車淘汰工作,出臺了2016 年黃標車淘汰補貼方案,提高了補貼標準,建成市區26 個“黃標車”電子抓拍系統監測點,完成了縣城建成區黃標車限行區劃定工作。今年,我市將繼續推進黃標車淘汰工作,加大對限行區內通行的黃標車和未持有綠色環保標志的機動車查處力度,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
同時,今年我市還將繼續加大大氣環境“五大治污工程”實施力度,深入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深化工業源治理,全面推進工業鍋爐整治和火電、建材等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治理及監管,推進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加強揚塵管控,禁止露天焚燒垃圾秸稈。
當前,機動車排氣污染環保監管平臺、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已投入試運行,今年我市將繼續發布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信息,提高預報預警和應急能力。據悉,對比2015 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3.56 降至3.25,達標天數由351 增加到355 天,達標率由96.2%升至97.3%,輕度污染天數由14 天減少到10 天,無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情況。
“地綠”
編制河源市 土壤污染防治方案
繼水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之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日益引發公眾的關注,正逐步成為民生熱點,土壤污染防治日益成為政府部門需要強化的工作任務。繼國務院、省政府先后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河源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已經在啟動和推進中,正在開展重點區域場地排查工作。今年我市將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時,我市還將推進實施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生態示范和綠色創建活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此外,我市還將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深入貫徹實施環保法、省環保條例及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水十條”、“氣十條”和“土十條”,集中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從嚴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并聯合監察部門對突出的環境問題進行督查督辦,依法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環境問題。據悉,2016 年,我市共檢查企業3618 家次,查處違法案件55 宗,處罰金額96.55 萬元,限期整改企業102 家,查封扣押16 家,責令停產整治 1 家,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3 宗,移送公安機關涉嫌污染環境犯罪案件1宗,曝光7家企業違法信息。
“水凈”
啟動水環境 保護立法工作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水環境的保護工作,堅持一手抓源頭水質保護,一手抓環境綜合整治,嚴格執行東江水環境綜合整治獎懲制度,對整治效果不明顯、綜合得分較低的進行通報。根據監測結果顯示,去年我市東江流域31 條河流水質穩定,6 條河流水質好轉,其中有5 條河流水質類別上升,東江干流河源段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群眾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產業發展,水環境保護壓力日趨增加。對此,今年我市將啟動水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通過立法解決實際問題,切實保護我市的水環境。
同時,今年我市還將進一步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加強新豐江水庫水環境監管,繼續跟蹤推動東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實施工作。此外,我市還將繼續東埔河黑臭水體整治,完成 4 條水質較差水體(三王壩、金竹瀝、黃沙河、高埔小河)整治方案,并做好東江干支流、新豐江水庫和飲用水源、工業園區納污水體水質監測,加強水環境質量預警。
構建東江水環境 “一江同治”格局
我市與深莞惠同屬東江流域,均在珠三角2 小時經濟生活圈內。同飲東江河,同在一片藍天下,上游河源轄區的東江水質直接影響下游深莞惠地區飲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空氣環境狀況相互影響,河源與深莞惠的生活環境已經呈現出一體化的狀況。因此,推進我市與深莞惠環境保護一體化,共同守護同一片藍天和一方水土,是現實的需要,更是發展的需要。今年,我市將加強深莞惠“3+2”經濟圈環保合作,推進深河“環保一體化”,構建東江水環境“一江同治”格局,強化環境風險管理,探索建立區域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
同時,我市還將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重點區域空氣質量聯合監測和協同控制,推動重點區域監測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區域大氣污染事故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推進“黃標車”限行跨區域聯合電子執法;建立企業環保信息共享機制,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 制度,健全聯合懲戒機制。
本報記者 劉曦 通訊員 黃佑添 張勇波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