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里的紅色記憶
最近,記者在和平縣陽明鎮中洞村紅星小組偶見一木匾“軍屬光榮”,上書“葉勝鈞同志于1948 年2 月參軍光榮——糧溪鄉政府敬贈”。木匾雖樸素而簡陋,然 “軍屬光榮”四個大字居于其中,熠熠生輝,在葉勝軍(曾用名葉勝鈞)及其族人心中,這塊木匾厚重、珍貴,反映了葉勝軍參加革命的一段紅色記憶。
貧寒娃兒要參軍
葉勝軍說,木匾是寫他1948 年2 月參加游擊隊,其實他在1947 年10 月已參加革命。1933 年1 月,他出生于和平縣公白鎮塘角鄉含下村一貧寒之家,由于人丁單薄,常常受人欺負。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家人煮好了一鍋稀飯準備過年,被當地土豪搶走,全家人大年三十沒飯吃,抱頭痛哭毫無辦法。后來實在沒有辦法過活,一家人搬到糧溪中洞鄉企嶺下村,全家給當地一戶人家當長工,當時生活雖然跟以前一樣艱苦,但總算穩定下來。到了葉勝軍七八歲時,還有幸讀了一年多的私塾。
在糧溪,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經常在這一帶英勇斗爭。長到十三四歲時,葉勝軍一有機會就悄悄地往有游擊隊的地方跑,一來是游擊隊員對他和氣可親,二來人家也給他一些東西吃。后來,他就要求參加游擊隊,1947 年10 月,才14 歲的葉勝軍就離開家人,正式參加游擊隊。后來在部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歷經大小戰斗16次
當時,游擊隊的生活自然是非常艱苦的,行軍打仗自不必說,吃的是飽一頓饑一頓的,多是粗糧南瓜紅薯之類的,穿著的也是破爛的粗布長裳,對此,他無怨無悔。時任游擊隊指導員的洪鋼看到葉勝軍淳樸機靈,就讓他當了自己的警衛員。后來,為了配合國民黨保安十三團曾天節部的起義工作,1949 年4 月,葉勝軍奉命調任中共特派員李頓的警衛工作。他隨著李頓參加了國民黨保安十三團的接收和改編工作。此后不久,葉勝軍又奉命調回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搜索營教導員洪鋼身邊,仍擔任警衛工作。
后來,他隨第四支隊參加了解放龍川、和平、興寧、五華、東源、紫金、博羅等地戰斗,歷經大小戰斗16 次。在戰場上,他一直奮勇向前,不怕犧牲,還練就了一手好槍法。解放后,他轉業至順德工作直到離休。
木匾分量“重千斤”
一塊光榮牌子雖小,但含義深刻,承載著至高無上的榮譽。葉勝軍說,這塊木匾是解放后1950 年由糧溪鄉政府發的,當時是敲鑼打鼓送來的,還送了一些慰問品,營造了“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良好氛圍。
記者了解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大部分地方開展了給軍屬掛牌匾活動,早期的牌子材質是木頭的,后來又出現鐵皮的,如今大多是鋁材的。政府發放光榮牌的范圍包括現役軍人、殘疾軍人、革命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家屬等。軍屬掛匾活動,是當地政府擁軍優屬工作的一部分,體現了黨和人民對軍屬的關懷、對軍人的鼓勵和愛戴,是各地發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
可別小看這個小牌子,在軍屬和鄰里心中重似千斤。光榮牌是黨和政府給軍人及軍人家庭的一種特殊的政治榮譽,是對烈軍屬之家的褒獎,也是一塊激勵軍人獻身國防、保家衛國的牌子。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