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和平旅游文化
多年沒有回和平了。鄉情、鄉音、鄉俚還是那么親切,山里人的真誠熱情淳樸讓我感動。在參加和平縣文學協會組織的“謳歌和平贊美家鄉”文學創作座談會的間隙,我禁不住走出會場外,近在咫尺望著高大雄偉、枝葉繁茂的木棉樹發愣。那一排縣委大院最高一層的瓦房,就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整整十三個春秋,日曬雨淋我都在這里相伴。這兒有我大學畢業走向生活的印記,有我青春年華奮力拼搏的足音,一部中長篇紀實小說《魂斷九連山》,就真實記述我在“文革”前后歷史交接時期的人性情懷和坎坷境遇。
座談會帶有弘揚和平旅游文化的性質。一個地方人均收入六千美元后,旅游業就會上升為社會消費的主導。過了人均七八千美元,家庭旅游就會進入爆發期。文學與旅游的結合無疑是個方向。和平縣如今是京九大動脈和多條連結粵贛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旅游開發正逢其時。會議的組織者告訴我,和平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獼猴桃文化、溫泉文化、陽明文化、東縱文化、客家文化、圍屋文化等等,琳瑯滿目,多姿多彩,充滿神奇魅力。會后我們到林寨古村落和彭寨墩頭村采風,親眼目睹與惠州、梅州大不相同的圍屋文化,大開了一回眼界。梅州是中國客家之都,享有無可爭辯的盛譽。然細究之下,梅州客家圍屋多為圓形封閉式結構,惠州大都為方型建筑且四角皆有碉樓炮眼,這種狀況反映了生存環境惡劣程度的差異,惠州(包括惠州十屬)歷史上戰事頻仍,興建方型圍屋更具防衛功能。而林寨圍屋卻是數公里偌大一個古村落中的圍屋群,每個方型圍屋錯落有致,比肩而立,藏龍臥虎,守望相助,各領風騷。名人文化由此出,超凡建筑憑此立。連孫中山都到過林寨古村落考察,盛贊不已。可見,林寨圍屋群的價值并不在惠州、梅州客家圍屋之下。
采風途中談及旅游文化。我對縣旅游局長朱德富談及我在《藍色大亞灣》一書中文化評說講過的一席話:“文化是經濟的根,是經濟發展的魂。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會出現經濟的繁榮,文化就能更快地向那里轉移。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繁榮既是經濟繁榮的集中表現,又對未來的經濟繁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城市之間的終極競爭,必然要以文化來論輸贏。”旅游文化首當其沖,又何嘗不如此呢?
離開和平之前,我在縣府大院那棵巨大的榕樹面前,久久佇立沉思。是的,大哲學家、明朝中期右副都御史王陽明,在此運用“撫剿之道”,攻克長達二十年的“浰頭國”農民起義軍,從龍川、信南、連平等縣割據浰江畔建立和平縣治,這棵遮天蓋地的榕樹就是五六百年前建縣的標志。它讓人想及歷史,想到未來,想到新的歷史時期和平旅游文化光輝燦爛的明天。
■ 鐘逸人(惠州市原文聯主席,惠州日報原總編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