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奔康模范帶頭人 “優秀共產黨員”陳慶平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紫金縣柏埔鎮方湖村的藍野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見到了剛剛被廣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的該社黨支部書記陳慶平。站在記者面前的陳慶平一臉樸實與憨厚,說起話來還略顯羞怯,然一講起養藍野豬、種百香果等話題,便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滔滔不絕,在引導記者參觀甲魚、藍野豬、百香果、綠殼雞時,更像是在介紹他的“寶貝”。
從最初一個外出打工的農民,到返鄉創業遇挫,再到如今發展成為擁有169 名社員、 5000 畝種養基地、自主品牌,帶動近500 農戶發家致富的農民合作社帶頭人,陳慶平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創新發展之路。
困難只當“過眼云煙”
在方湖村村民眼里,陳慶平是個不折不扣的“能人”。他這個“能人”,絕對不是吹出來的。想當初,他年輕時外出打工,2000 年回鄉辦果場,承包了100 畝地種荔枝龍眼。龍眼剛剛掛果,2003 年遇到霜凍,2004 年初旱災,年底又霜凍,百畝龍眼被迫“截肢續命”,直接損失超過60 萬元。但是,陳慶平沒有氣餒,2005 年春節在家門口貼上對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橫批“與天干”,以銘心志。
種果如此,他養殖藍野豬也是如此。從 2000 年他開始養豬,嘗試過三元雜肥豬、山豬、土家豬等品種,但一直效益不高。直至 2007 年,他跟隨留蘇博士張悅仁教授成功培育出以野豬為父本、藍塘豬為母本的節糧型藍野豬,才在養豬上找到了門路。
養豬要養得“頂呱呱”
“繡科技藍圖凝心聚力共奔康;舉錘鐮赤幟結社興農同致富”這是陳慶平最喜歡的一副對聯。他說,一個人致富不算啥,最好能帶領大家一起富。2008 年,身為共產黨員的陳慶平發起成立了新科合作社,2009 年在合作社內部進行規模養殖藍野豬。
為保證藍野豬肉質,同時節省成本,喜歡 “鼓搗”的他開始琢磨如何在飼料方面下功夫。2011年,憑借省級示范社獲得的20 萬元扶持資金,合作社與張悅仁一起籌建了合作社專用的飼料廠和飼料配送中心,實行養殖分戶管理、飼料統一配送。考慮到市場飼料價格居高不下,合作社再次找到多位農校專家合作,采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菌種,以秸稈、米糠、木薯渣、花生殼、稻草做基本原料,研制出無抗生素、無激素的“微生物發酵飼料”。
在養殖方式上,陳慶平也有自己的“一套”:微生物發酵床養殖。陳慶平的養殖基地位于果園深處,若非有豬的叫聲,讓人難以想象這是一個養殖場,還感覺這是一個世外桃源、養生之所。記者在豬舍里看到,藍野豬個個膘肥體壯,卻聞不到其他養豬場常有的臭味。
熱心慈善不圖回報
在近似寒磣的辦公室里,四面墻壁上卻掛滿了鮮紅的榮譽證書,“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廣東省勞動模范”“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這一個個都是他熱心公益事業回報鄉鄰的最好見證。
“作為合作社的理事長,我一定會發揮自己的帶頭模范作用,不光我們社員自己發家,我的愿望是所有鄉親都富裕起來。”陳慶平如是說,合作社成立以來,一直都沒有忘記守望相助的鄉親們。合作社優先吸收殘疾人,目前,在合作社的169 名社員中,殘疾人達到55 戶。2012年,合作社獲得由農業部評定的“ 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2013 年,合作社成為了我市唯一的“廣東省農村殘疾人培訓基地”。
“人,可以白手起家,但絕不可以‘手無寸鐵。”這是記者昨日在全市農村殘疾人百香果種植技術培訓教室看到的一副標語。對于殘疾人來說,這“鐵”就是一門技術,一條致富路子。村民鄧會蕓就是陳慶平配合市殘聯推行 “流動母豬致富”項目的受益者。通過每年養兩對豪豬,一年有2 萬元的收入,鄧會蕓如今也建起了新房,生活有了奔頭。
近3 年來,陳慶平還熱心公益,捐資助學,修建村道,個人累計捐款逾40 萬元。每逢節日他都組織黨員志愿者看望慰問敬老院老人、困難黨員及周邊群眾,熱心幫助他人解決生活困難。“我們自己養的雞,豬肉,青菜,不需要拿錢去買,略表一下心意,送給他們,我看到很多老人很久吃不到一頓豬肉,特別是我們殘疾人家里,平時我們可能天天吃豬肉不在乎,但是他們吃一頓豬肉像過年一樣。”陳慶平笑著說。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