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青山綠水與嶺南文化牌
本報訊 記者 劉曦 昨日,市委中心組舉行專題(擴大)學習會。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陳可石教授作客“河源講壇”,作題為《青山綠水,人文河源》的專題報告。
作為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權威專家,陳可石曾主持完成杭州、西安等國內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規劃和城市設計。為提升河源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市委、市政府決定聘任陳可石為河源市城市規劃設計總顧問,市委書記張文為陳可石頒發了聘書。
道路布局要“窄馬路密路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的建設成為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報告會上,陳可石結合專業知識、工作實踐和具體案例,深入解讀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闡釋了未來城市規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他指出,中國城市的發展建設要以保障宜居的城市環境為基礎,在規劃上要以人為本,可以通過挖掘地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質,創造生態與文化共榮的城市空間形態提升規劃水平。特別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形成完整路網、提高道路通達性,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
同時,陳可石還強調了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可以通過優先開展城市設計,從城市形態、空間環境和景觀風貌,對城市進行綜合性三維控制,進而實現保護自然格局、傳承歷史文脈、規范空間秩序、引導建筑風貌、提升環境品質的目的。
佗城可做成麗江式旅游小鎮
報告會上,陳可石還詳細闡述了生態文明、田園城市的內涵特征,以及客家文化與嶺南傳統建筑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意義。“河源的水是最好的水,河源的山是最漂亮的山。”他指出,現在全中國都在關心生存環境的時候,河源要做好宣傳,打響“青山綠水源頭”的名聲。
在傳統文化與建筑的保護和開發上,陳可石指出,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系。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而且,河源民居建筑皆是以宗族、家族為單位的住宅群,建筑形式包括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吊腳樓等,是對嶺南傳統建筑的延續與傳承。他建議河源打好生態牌、人文牌,把生態、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陳可石特別指出,龍川佗城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嶺南歷史上建制最早的一個縣,屬“嶺南第一古鎮”,被譽為“世界客家古邑、嶺南文化名城”。“南越國作為早期廣東重要的歷史階段,佗城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陳可石認為,龍川佗城歷史悠久,古跡頗多,經過精心規劃,完全可以做成大理古城、麗江古城、英國約克古鎮那樣的文化旅游小鎮。
新聞1+1
陳可石建議我市推進軌道交通
連接并融入“大深圳”
本報訊 記者 劉曦 前日,市委書記張文會見了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陳可石教授一行,雙方就推進我市城市發展與建設進行了交流。陳可石建議我市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積極融入 “大深圳”。
張文說,目前河源的城市規劃建設與現代城市、“未來”城市還有很大差距,希望陳可石教授能夠多來河源“上上課”,給河源全市領導干部“洗洗腦”,并結合河源的生態優勢、森林優勢、人文優勢以及歷史優勢,為河源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陳可石表示,河源要對未來有更好的想象,國外很多地方比如英國約克郡、日本北海道等,都跟河源的情況很接近,過去很 “貧窮”,但現在很“富裕”。河源可以從這些地方的成功經驗中學習吸收一些新理念,跳出傳統的開發模式,通過注入新理念,把生態、旅游、農業、文化等各種優勢資源調動起來,走出河源特色發展新模式,把過去的“貧窮”變成今天的“富裕”。陳可石還建議河源要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和盡快籌建機場,積極連接并融入“大深圳”,借力周邊實現自己的發展。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