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 | 今年河源市將加快發展社會辦醫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市的衛生計生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日前,記者從市衛計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將堅持以公平可及、群眾受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衛生強市為目標,以“強基層補短板”為抓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市屬有“三甲”、縣區有“二甲”醫院的目標。同時,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努力實現規模適度、素質較高、機構優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發展。
醫藥改革
加快發展社會辦醫
去年,我市積極推進16 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取消了藥品加成收入,調整了醫療服務價格,明確財政補助,規范藥品采購;同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實行基本藥物,開展了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大社會辦醫工作力度,全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進醫改工作順利推進。在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方面,今年將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推進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加強績效考核評價,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在加快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方面,探索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試點,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同時,健全城鄉醫保制度,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建立基層醫療機構運行新機制。
根據省有關文件要求,到2018 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診療服務量占總量的 30%左右,這也是“建設衛生強省、打造健康廣東”的一個重要指標。圍繞這一目標,今年我市將加快發展社會辦醫,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盡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同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落實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對公立醫院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的管理,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床位和建設規模,嚴禁舉債建設和購置大型醫用設備。
醫療服務
強化醫療機構內涵建設
據悉,目前,市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市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市中醫院二期工程、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含市中心血站)及市120 急救指揮中心等各項目建設進展良好,市人民醫院二期和市婦幼保健院二期今年可以投入使用。
在不斷完善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今年,我市將把工作重點放在強化內涵建設上。首先,加強醫院管理隊伍建設,強化公立醫院院長選拔任用和管理,強化院長任期目標管理責任制。同時,加強醫院管理人員培訓,有計劃地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醫院管理隊伍,將懂業務善管理的人才納入醫院管理隊伍中,切實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其次,要以創建三甲醫院、二甲醫院為契機,完善以安全、質量、效益為中心管理制度,優化醫院內部的運行機制。
此外,還要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完善公立醫院用藥管理、處方審核制度,加強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管理,促進合理用藥,保障臨床用藥安全、經濟、有效;加強臨床路徑和診療規范管理,加大對高額醫療費用和抗菌藥物、貴重藥品以及高值醫用耗材使用的監管力度,堅決糾正不合理用藥、用材、檢查檢驗和各種違規收費行為。
社區衛生
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平
社區是基層醫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我市將根據區域衛生規劃、轄區衛生資源狀況,合理調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要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就要加大投入,不斷完善社區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業務用房、科室設置及醫療設備配置達到國家標準。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實施與社區衛生服務相適應的全科醫學人才建設計劃,健全全科醫師制度,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及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等培訓;根據“六位一體”的功能定位,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醫療、疾病預防、婦幼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中醫中藥等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功能。
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中醫藥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也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據悉,今年,我市將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創建名院、名科,培養名醫,充分發揮中醫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優勢,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積極推進中醫“治未病”工作。
本報記者 謝素嬋 通訊員 鄭衍華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