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順應發展趨勢
河源目前已形成樹葬、鮮花葬、草坪葬、骨灰寄存等形式多樣的節地生態葬法,這些喪葬方式具有節約土地、綠色環保、成本低等特點。目前,生態葬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今年清明節,殯儀館還首設了無煙祭拜區。(詳見本報4月 5日A5版)
活得尊嚴、走得體面,是很多國人的 “生死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墓地市場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亂象叢生,地段佳、風水好的墓地更被以“天價”炒賣,而墓地價格不斷上漲、厚葬之風愈演愈烈,成為一些地方民眾沉重的負擔。為順應綠色發展大趨勢,不少民眾開始選擇樹葬、海葬、鮮花葬等環保生態安葬方式,既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環境,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了發展空間。
筆者認為,要讓生態葬逐漸升溫,還需要相關部門多多宣傳生態葬的好處,給予相應的政策利好,讓市民認識到選擇回歸自然的生態葬,同樣是生命的一種最好安放。生態葬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有效打開方式,希望相關部門能繼續提供一些滿足市民不同需求的生態葬方式,完善生態葬硬件設施,為市民提供多方面更貼心的服務。
謝素嬋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