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融資不再難 制定政策改善企業融資環境
核心提示:
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數量驚人,但在經濟下行的驚濤駭浪中,中小微企業又是最“弱不禁風”的群體。7 月份,廣東省連續出臺兩套指導意見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穩定該群體。記者昨日獲悉,我市有中小微企業 13000 多戶,為解決企業當前最難的融資問題,市有關部門正在制訂相關政策,力求撬動和引導更多資金投向這些企業。
省“十八條”助中小微企業融資
投融資難是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7 月初,我省出臺了《關于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從平臺建設、政府基金支持、增信支撐、政府服務等七個方面提出18 條措施,加強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建設。
對企業來說,《意見》中的18 條措施條條都是干貨,而我省將建立省級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以打破資金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瓶頸、鼓勵各地設立一批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各地級以上市分別建立1 到2 家政府主導的中小微企業政策性擔保或再擔保機構等,均是《意見》的亮點所在。
《意見》中還提到,2015 年至2017 年,省財政將統籌安排66 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設立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開展股權投資,安排支持小額貸款、擔保、風險補償等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引導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中小微企業投融資。
省“十八條”實施給中小微企業帶來的驚喜尚未退去,7 月28 日,省政府又出臺了《支持小微企業穩定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從培育市場主體、減輕企業負擔、完善服務體系等方面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穩定發展,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融資難困擾我市中小微企業
河源經濟總量偏小,然而河源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并不少。記者從市經信局了解到,近幾年來我市的中小微企業數量不斷增大,每年都保持穩定增長,去年的增速更是達到了15.2%。據統計,我市目前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已經有13000 多戶,主要分布在商貿服務業、農業和工業領域。
隨著商事制度改革,中小微企業注冊門檻降低加快了企業數量的增長,但我市的中小微企業規模普遍很小,如在2013 年,我市年產值超億元的中小微企業僅有181 家。據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影響中小微企業成長的因素,有融資貸款難、稅費壓力大、用工成本高等方面,其中影響最大的,依然是融資問題。
據透露,截至今年5 月底,我市在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貸款余額的中小微企業 2025 家。也就是說,能夠獲得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支持的中小微企業,尚不到總數的 16%。而據估算,全市中小微企業每年對新增貸款的需求為150 億元,實際上中小微企業每年可獲得的貸款額僅為100 億元左右,最多也不超過120億元。
將出臺政策改善融資環境
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據了解,我市目前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主要依托“三個50”工程、“三個100” 工程、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大型工程的相關配套政策。面對當前形勢,我市又在著手制定新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目前該新政已形成征求意見稿。
據透露,此次我市制定的新政最大的兩個特點是能夠有效改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并全面打通涉企服務“最后一公里”。其中,將通過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建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組建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建立還舊借新“過橋”資金池等6 項措施,撬動和引導更多資金投向中小微企業。在打通涉企服務“最后一公里”方面,新政要求落實稅收優惠、清理涉企收費項目、規范中介服務管理、減輕企業用工負擔等,為中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本報記者 黃冉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