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祠定妙計 秀埔伏擊敵膽寒
陳家祠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抗戰文化旅游資源,圖為祠堂內展示的抗日戰斗場景宣傳畫。
核心提示:
臨近革命老區古竹東江大橋,源城埔前到古竹路邊有一個藍色招牌,上面簡單地寫著:旅游景點,東江古竹革命斗爭展覽館,地點陳家祠。順著不寬的巷子走進去,在一排破舊民房的簇擁下,朱紅漆大門、金黃琉璃瓦裝飾下的一座古祠顯得十分醒目,門口一副“星斗煥文章,聚門瞻紫氣”的對聯平添了幾分豪氣,門口掛著的“紫金縣古竹抗日戰爭史展覽館”、“紫金縣東江古竹革命斗爭史展覽館”更是熠熠生輝。這就是東江革命歷史文物——古竹陳家祠,古竹抗日運動的大本營。
1945 年6 月,由中共后東特委梁威林、鄭群領導的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總隊在這里策劃了古竹秀埔江面伏擊日軍的戰斗,繳獲橡皮艇一艘、槍支彈藥及物資一批。也就是在那次戰斗中,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總隊從日軍手中繳獲了一把軍刀,作為日軍侵略河源的見證,至今仍保存在陳家祠里。
百年古祠毓風華
推開厚重朱紅漆大門,仿佛打開了塵封的歷史,里面別有一番天地。內堂寬敞,左右兩邊的“古竹斗爭史展覽”、“古竹抗日戰爭史展覽”,擺放著各種革命歷史文物與圖片,一眼望去,紅色革命仿佛歷歷在目,看著一幅幅有些發黃的照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除了氣派的建筑,還有工藝精湛的雕飾,前堂屋頂設有雙鳳齊鳴,石雕栩栩如生,廳堂雕龍畫鳳,古色古香之味溢滿堂內,置身其中,一種肅穆之感油然而生。
始建于光緒八年(公元1882 年)的古竹陳家祠,距今已有130 多年歷史,建筑面積1395 平方米,其不僅是一座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工藝精湛的古祠,又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祠宇。據紫金黨史記載,早在1938 年12 月,廣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東江區隊三十多人,在區隊長譚家駒率領下來到古竹,經過宣傳發動,成立了紫金支隊,黎明任支隊長,下設12 個分隊,隊部設在古竹陳家祠。
古祠定計殲日寇
后來,古竹陳家祠成為中共東江特委、后東特委領導東江人民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的大本營。1945 年3 月,梁威林、鄭群到古竹一帶活動,利用各種條件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通過曾任紫金民眾抗日自衛第六大隊常備隊中隊長、地下黨員陳果以及中共粵北省委統戰干事黎孟持籌集了10 多支槍,挑選了第六大隊武裝骨干和地下黨員張惠民、陳子如、黃建良、盧知貴等10 多人,建立武工隊。隨后又在河源康禾吸收諸佛騰、諸日揚、諸觀壽等人加入部隊。因剛剛組建隊伍,缺乏武裝骨干力量,梁威林與東江縱隊司令部取得聯系,要求派遣軍事干部到后東地區加強軍事骨干力量。東江縱隊司令部派張修等軍事骨干回到了后東地區,隊伍發展到70多人,擴編為紫(金)河(源)人民抗日自衛大隊,由陳果任大隊長。
5 月,侵占惠州的日軍,時不時由東江溯江而上,進犯博羅、河源。6 月,梁威林、鄭群接到賴德彰等情報人員的情報,日軍船隊將運送軍用物資從河源開往惠州。梁威林和鄭群在陳家祠商定在東江河古竹至秀埔一帶伏擊日軍船隊。
土槍土炮敵膽寒
為確保伏擊的勝利,梁威林通過河源藍田地下黨員與河源警備第二大隊大隊長葉少梅取得聯系,商議共同伏擊日軍,葉少梅部派出 100多人參加伏擊行動。6月12日,梁威林、鄭群率紫河人民抗日自衛大隊與葉少梅部一起在藍田秀埔河口埋伏。毗鄰秀埔的古竹潮沙村的50多名群眾,帶著土槍土炮配合作戰。
當日軍進入伏擊地點時,各路隊伍占據有利地形一起發起攻擊,一時打得日軍暈頭轉向。不過,日軍畢竟訓練有素,雖人數處于劣勢,仍負隅抵抗,戰斗一度呈白熱化。梁威林考慮新成立的抗日隊伍不利久戰,遂乘著士氣正旺,帶領隊伍沖向敵群。梁威林、鄭群拿著駁殼槍沖在隊伍最前面向日軍射擊。雖然是第一次帶兵打仗,鄭群在開戰前還有點緊張,但等到戰斗打響之后,只知道拿著槍在前面猛沖猛打,幸運的是,戰斗結束連一點彩兒都沒有掛。
激戰一晝夜,將日軍擊潰,斃敵6 人,傷敵7 人,繳獲機槍2 挺,沖鋒槍4 支,步槍7 支,手榴彈40 余顆,橡皮艇一艘。戰斗中,許石生、許新福不幸為國捐軀。在陳家祠專門收藏實物的展室里,有一把日本軍刀。據管理人員陳金友說,這就是那次戰斗中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總隊從日軍手中繳獲的,軍刀也是日軍侵略河源的見證。
古祠發展有待關注
這次戰斗大大提高了抗日部隊的聲威、鼓舞了斗志。據源城區黨史辦陳向陽、鄒春才介紹,6 月14 日,東江人民武裝工作總隊正式成立,由鄭群任總隊長,梁威林任政治委員。武工總隊代號為飛龍隊,隊伍已發展到 300 多人。至此,抗日活動掀開了新的一頁。后來飛龍隊根據日軍以水路運輸為主的特點,選定古竹至秀埔的江邊為截擊日軍的戰場,多次給日軍予沉重打擊。
“作為珍貴的抗日旅游資源,古竹陳家祠應該要好好利用,但現在好像被人們冷落了。”陳金友說,陳家祠展覽館面積太小,展覽形式相對也比較單一,發展存在較大困難。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陳家祠的發展窘境引起了江東新區的關注,在社會熱心人士的資助下,目前已籌集到善款20 多萬元,將進一步推進景區的發展。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