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將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 支持原中央蘇區
有道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對于我市來說,富不富,還要看老區。據市老促會相關統計數字,目前我市老區仍有900 多個300 人以上的自然村,里程達1800 多公里未實現硬底化,影響了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
最近,省政府在《關于廣東省貫徹落實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批復中提出,省將在政策實施、項目建設、資金投入、改革創新等方面對原中央蘇區地區給予積極支持,并大力向中央對口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傾斜。這對于我市龍川、和平、連平等“原中央蘇區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支持。
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局、市老促會等部門了解到,我市將借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之勢,認真謀劃蘇區縣各項建設,構建優勢互補、產業關聯、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形成分工合作、互動多贏的發展格局。同時,將蘇區振興與省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決定相結合,發揮好政策疊加效應。
政策“干貨”紅利已初顯
龍川、連平、和平3 縣被列為原中央蘇區后,帶來的最直接利好,莫過于為當地民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部分優惠政策已經落地。
拿我市最近出臺的《河源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方案》來說,方案中明確規定,單位河長治理投資每公里不低于200 萬元的,省級以上補助按項目批復治理河長以每公里140 萬元給予補助,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等執行中央蘇區縣政策,按項目批復投資的85% 給予補助。
其實不止如此。從2012 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廣東財力補助1 億元,用于解決原中央蘇區的突出困難。同時一些民生項目的中央補助比例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從去年開始,我市蘇區縣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中,中央對衛生項目的投資比例從30%提高到75%,同時,省財政還從去年起給予我市蘇區縣每年1000 萬元的財政資金補助。
用足政策須下真功夫
在廣東推動粵東西北加快發展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雙重背景下,我市中央蘇區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才能用好、用足中央蘇區縣政策?市縣發改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關鍵是要抓好國家政策的著力點,特別是針對投資方面的優惠措施,盡快爭取上馬符合政策的項目,將國家政策支持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下真功夫,推動兩個政策實現疊加效應,達到“1+1>2” 的效果。
為此,我市積極謀劃了一批重大項目。去年10 月初向省發改委上報了3 縣擬建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重大項目達416 個,總投資近1600 億元,涉及基礎設施、現代產業工程、農林水利工程、現代服務業、生態環保工程、民生工程等多個領域。
就全市而言,我市還將“紅色經典”打造成為了我市五大旅游品牌之一,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僅去年一年,全市接待紅色旅游人數達到4789.28 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總收入1399.79萬元。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