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抓手助推河源發展
市區提質擴容步伐日益加快。
日前,記者從我市剛剛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獲悉,2013-2017 年市本級財政將通過整合資金、新增財政預算安排、增加融資渠道、財政貼息等手段,統籌安排資金229 億元,圍繞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目標,狠抓基礎設施、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力爭到 2020 年,河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 達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交通:2020年或有高鐵建成
開挖、回填、平整、夯實……前不久,在紫金縣河紫高速水墩隧道建設現場,記者看到,穿山隧道“左右開工”,兩條隧道同時在施工,而就在隧道的右邊,高速公路的雛形已經顯現在眼前。正穩步推進的河紫高速,是我市構建現代交通網絡目標的一個縮影。今年,汕湛、東環、大廣等3 條高速公路、迎客大橋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國、省道和縣、鄉公路改造正開工建設中,一張以覆蓋全市各縣(區)為重點、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交通會戰圖愈加清晰。
按照《實施意見》,未來五年間,我市將大力實施“三縱三橫”高速公路主骨干網絡建設。除了已動工的汕湛、大廣、東環高速公路外,2017 年汕昆、粵湘、河惠莞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而贛龍紫、河汕(河源至汕尾)高速也將在“十二五”末全面開工,不僅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河源也將全面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成為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的“黃金通道”。在國、省道建設方面,我市將全面推進4 條新增的國道和省新批復的省道改造項目建設,構建市內 “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實現縣縣有國道、鎮鎮有省道。此外,加快推進贛深高鐵(贛州至深圳)、杭廣高鐵、龍(川)汕(尾)鐵路等項目也被列入《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 年河源有高鐵建成通車,把河源打造成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
園區:完善配套集約發展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點。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脊梁”。為避免重現珠三角分散發展,“村村點火、鎮鎮冒煙”的狀況,我市提出走園區集約發展的路子,做強做大園區經濟,力爭在3-5 年內重點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本地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實現工業產值倍增。到2020 年,全市產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 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在資金安排上,《實施意見》指出,市財政將統籌融資40 億元,用于支持工業園區配套建設,推動新興產業聚集發展。今后5 年,財政性資金原則上以公司股權方式安排對產業轉移園區的投入,提高園區的發展后勁。
同時,在特色主導產業培育上,我市將充分依托飲用水、礦產等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資源精深加工產業,到2020 年,形成水產業、稀土產業、硅產業等多個超百億元的特色資源產業基地,年產值達到 1000 億元以上,加快建成“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
城鎮化: 擴容提質升級中心
從市區沿勝利大橋跨江往東,再沿東環路往南,你可以看到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臨江工業園一批投資項目正在抓緊建設……江東新區,這一片熱土正煥發著勃勃生機。上月,《河源江東新區發展總體規劃》順利獲得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更是標志著我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駛上快車道。
記者從《實施意見》中獲悉,我市將推進實施跨江發展戰略,加快建設434 平方公里的江東新區,建設擴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中心城區集聚度和首位度。在建設中,除了全力爭取上級支持外,5 年內新區產生的地方庫稅稅收收入、土地經營收入主要用于新區開發建設,支持運用各種融資手段放大資金使用效應。力爭到2017 年,江東新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0 億元,常住人口達到15萬。
此外,在中心城區發展上,我市將按照省堅持新區開發與舊區改造相統一的要求,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布局。五年間,市財政將籌集96 億元,加大土地儲備經營力度,通過政府出資、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加快城市道路橋梁建設,加強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提升中心城區發展水平。
本報記者 劉曦/文 陳仕平/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