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全省應急避護場所全覆蓋 河源或將超過213處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近日,省政府公布了《廣東省應急避護場所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 年)》(下稱《綱要》),要求到2020 年實現應急避護場所的全覆蓋,并可滿足超過2600 萬人口避護需求。而其中河源需要建設室內室外應急避護場所超過213 處,滿足超過58 萬人口需求。
近年來,為促進社會安全體系建設,我市積極推進應急避護場所建設,全市目前已建成比較規范的縣級以上應急避護場所有 16 處,其中市區有5 處室外應急避護場所,分別是文化廣場、客家文化公園、老城人民公園、龜峰公園、衛星公園;縣級以上的室內應急避護場所有11 處,共可容16.5 萬人臨時避險。
據市民政局救災科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應急避護場所有的是利用廣場、綠地、公園而建的室外場所,有的是依托福利院、村居委會、地下人防設施等建立的室內場所,當自然災害發生時,響應預警啟動后各應急避難場所可即時全面開放,為受災群眾提供避災、安置和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
然而,我市的應急避護場所建設和管理還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建設上有待進行系統性規劃,應急避護場所數量缺口也較大。根據《綱要》提出的目標,到2020 年,全省中心應急避護場所(也稱為區域性應急避護場所)不少于153 處,其中河源為15 處。在室外應急避護場所建設上,河源要超過85 處,可滿足超過50 萬人口避護需求,其中中心城區應大于20 處,滿足超過15 萬人口需求。而在室內應急避護場所建設方面,河源全市應超過128 處,需滿足8 萬以上人口需求,其中中心城區應超過20 處,滿足超過2 萬人口需求。
《綱要》中還明確,應急避護場所平時發揮供公眾日常休閑、娛樂、健身和停車等功能,災時用作公眾應急避護場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