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
何忠友在嶂下村水果種植基地查看“粵引”水晶梨種植情況。蔣安春 攝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25 日,市委書記何忠友帶隊來到東源縣漳溪畬族鄉嶂下村,指導該村的扶貧開發工作,這意味著我市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正式啟動。
據悉,按照省定標準核查公示,在新一輪的扶貧“雙到”工作中,我市共有283 個村被定為省定貧困村。
惠及全市283個村
今年,全省將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根據省定標準,2011 年末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5623 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 萬元以下(不含3 萬元),全村貧困人口數量較多的村將列入新一輪貧困村;2011 年末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3093 元,無勞動能力的納入社會保障范疇,有勞動能力的列為幫扶對象。經核查公示,我市共有283 個村被定為省定貧困村,被認定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37039戶、125811人。
目前,我市正在制定《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及重點縣幫扶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推動產業扶貧、素質扶貧、基礎扶貧、民生扶貧、財政扶貧等政策措施,確保完成新一輪扶貧開發 “雙到”工作。
24 日召開的市委六屆41 次常委會議表示,我市新一輪扶貧開發 “雙到”工作前期準備充分、摸排周密,為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市將盡快召開新一輪扶貧開發 “雙到”工作會議,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確保與省直以及深圳、中山兄弟市的幫扶單位做到無縫對接,做到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 工作早部署、早實施、早見效。
農民增收是主要目標
位于漳溪畬族鄉西北邊的嶂下村有80 多戶貧困戶,294 名貧困人口,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僅5050 元。在新一輪的扶貧“雙到”工作中,市委辦、市扶貧辦、市交通局、市運管處等4 個單位成為了該村的掛鉤扶貧單位。
25 日上午,何忠友走進該村,察看村容村貌,詢問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了解今后的扶貧開發計劃。
據該村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嶂下村的村集體經濟薄弱,水利基礎及民生設施建設仍然較落后,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增收渠道不暢,增收困難。為此,該村以新一輪的扶貧 “雙到”工作為契機,規劃了一片約 2000 畝的山地用于建設特色農業基地,計劃引進有實力的公司采用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濟模式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村民可通過以土地入股或租賃合作方式獲得資源收入,并能就地就近靈活參與基地勞動,減少務工成本,增加務工收入,促進脫貧。
這一模式,是我市在第一輪扶貧“雙到”工作中探索出的成功經驗之一。何忠友認為,新一輪的扶貧“雙到”工作,如何確保農民的收入穩步提高是嶂下村和其他貧困村面臨的共同難題,因此,在制定扶貧“雙到”工作方案時,“一定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
注意培養“現代農民”
如何才能讓村民穩定脫貧、長效脫貧?何忠友指出,要通過大力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依靠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何忠友強調,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培養“現代農民”。他說,社會的發展對農民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刀耕火種的年代,農民靠體力就行,不需要太多技術;現在,如果既沒有資金,又沒有技術,土地產出的經濟效益就會很低。”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知識和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成為“職業農民”,也要鼓勵農民通過技能培訓增加務工性收入。
他希望嶂下村在新一輪扶貧 “雙到”工作中,能在新農村建設和脫貧致富上創造出可供大家學習的好經驗、好路子,“不僅要實現脫貧的目標,還要有持續增收的能力,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中國夢’。”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