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 今年力爭完成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程子躒 前日,2025年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今年繼續把就業工作放在優先位置,把常態化、機制化的公共就業服務與市場化、法治化的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加強政策支持、技能培訓、服務助力,努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力爭全年完成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以上。
紫金鳳安佛嶺村開辟新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村閑置勞動力就業。
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據悉,2024年,,我市聚焦主責主業發力攻堅,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各項就業核心指標提前完成,其中城鎮新增就業超過2.75萬人、完成率110.3%。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穩定,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率92.5%。全市約16萬外省務工人員穩定就業。
會議分析,今年隨著產業有序轉移以及“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市“1+3”產業集群建設(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水經濟、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3個百億級產業)與五大產業(電子信息、水、先進材料、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的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全市23.3萬戶經營主體、5.9萬戶企業創造大量就業崗位,近300萬常住人口帶動6.5萬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容量還可進一步增長。
為此,今年我市將繼續扎實推進就業領域五年行動計劃,加力就業崗位挖潛擴容,力爭全年完成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以上。聚焦先進制造、服務消費、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推動實施崗位開放計劃,提升經濟發展的就業帶動力。我市還將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以制造業、生活服務業、外貿行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為重點,突出畢業年度和離校2年內未就業畢業生、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受影響外貿行業登記失業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群體,加強社會保險補貼、職業指導服務、保障重點企業和重點建設項目用工、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持,落實一次性擴崗補助。今年,我市要持續用足用好稅費減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創業擔保等政策工具,想方設法把資金送到企業和勞動者手上,進一步發揮創業孵化基地作用,充分激發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推進重點群體就業
2025年,我市繼續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推動落實“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實施202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抓早抓緊政策性招募,扎實做好節后全省事業單位集中公開招聘(河源考區)各項工作。鼓勵企業積極開發適合畢業生的高質量市場化崗位,促進畢業生在我市穩定就業。強化部門協同、政校攜手,募集就業見習崗位不少于1500個,為16歲至24歲等群體提供就業見習實訓機會,提升青年群體就業能力。進一步支持和規范發展外賣配送、網約車、網絡直播等新就業形態,拓展靈活就業空間,引導廣大青年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
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將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就業。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總結“南粵春暖”招聘活動經驗,適時組織省外勞務合作交流,完善省內外勞務協作合作機制,拓展農民工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渠道。同時,要會同民政、農業農村、退役軍人事務、團委、殘聯等部門,精準及時幫扶大齡、退役軍人、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困難群體,運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與時俱進優化提升“媽媽崗”就業模式,積極探索開發適老就業崗位。
提升就業服務質效
今年,我市還將提升就業服務質效,深化拓展家門口就業服務圈建設行動,整合多方資源、延伸服務鏈條,建設6個標準化“就業驛站”,每個縣(區)至少建設1個零工市場,打通群眾求職“最后一公里”,發揮就業服務功能,讓勞動者在基層真正“看到點”“找到崗”“辦成事”“就好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小而美”的服務品牌。
今年我市還將推廣應用省就業一體化信息平臺、“粵就業”小程序,推行“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讓就業服務更加可及、更加均衡。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被省人大作為全省高質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點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職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議點燃一片人間煙火氣》獲評省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