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施策 多“點”發力 助推江東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訪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建林
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如何貫徹落實江東新區實體經濟提效年工作推進會精神,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江東出力?近日,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建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緊緊圍繞2022年實體經濟提效年工作推進會的要求,勇擔當善作為,積極推進項目用地保障、安全生產等工作,為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平臺的規劃建設,啟動產業園區東擴、井水工業園片區的控規編制。圖為江東新區產業園區一景。
靶向施策為經濟“造血補氣”
項目是壯大實體經濟的核心。當前,江東新區正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解決項目用地需求是最關鍵的環節。王建林說,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產業的戰略決策,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針對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及低效產業用地,逐宗分析,精準施策,為新區產業提升提供用地保障,助力增強新區經濟的造血功能。將統籌推進,全力配合市自然資源局完成中心城區“三區三線”的劃定及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有序推進各類專項規劃的編制,謀劃產業發展平臺的規劃建設,啟動產業園區東擴、井水工業園片區的控規編制,推進古竹中心片區的控規編制,有序指導古竹片區產業園等各類項目的建設。
王建林說,在保障園區項目用地方面,將立足江東新區實際,結合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統一部署,真抓實干,精準施策,通過依法供地、用地,加大對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及可提升產業用地的處置力度,努力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將主動作為,大力推進征地拆遷工作,積極聯動鎮(街)人民政府、新區有關直屬單位、村民自治組織、第三方專業技術單位等各方力量,全面摸清新區目前重點難點征拆項目底數,建立任務臺賬、拍攝航拍影像圖、繪制地形地貌圖,實現工作進度可視化更新,為領導小組統籌部署征拆工作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實施精準征拆,為園區項目用地提供堅實保障,全力以赴促進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早達效,為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多“點”發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工作重點,以便民、高效、廉潔、規范服務為落腳點,將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到“寬審批、重監管、優服務”上,推進建設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梳理出轄區內42項工建審批事項清單,完成了江東新區“一門一網式”平臺與市工建系統的對接,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涉及的事項全部線上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全環節在線辦理,實行四階段并聯審批。今年以來共受理工程建設審批業務203件,其中辦結(準予許可)131件、退件56件、16件正在辦理中。
“將繼續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王建林說,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加強“一對一”靠前指導服務,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與項目業主的溝通交流,全力提升服務質量,借助新區政務服務能力改革提升的契機,全面梳理工建相關事項,完善辦事指南、材料清單,保證線上線下發布的一致性;有序開展聯合測繪,在竣工驗收階段對建筑工程測繪報告進行審核。全力推行房屋市政工程項目聯合驗收。目前鉑科新材料、堅寶電纜、珊瑪建材、盛豐電子等項目相繼動工建設,阿里巴巴、永利通源、勁成科技等項目有序建設,下半年將繼續做好建設項目監管,確保項目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
淬火礪劍筑牢生產“安全線”
建筑業已成為江東新區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2022年1-6月,江東新區共有入統建筑業企業6家,總產值為38932.2萬元,同比上升8%。這其中,原有的東岸、中旺、嵩源3家建筑業企業產值為13293.4萬元;今年新入統的惠正、鑫東江、天宇3家建筑業企業產值為25638.8萬元。“作為職能部門,做到真正貼近建筑企業,服務建筑企業,將加快制定新區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王建林說,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研究推進新區建筑業發展措施,每月統計建筑業產值,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協調解決,推動轄區建筑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素養,提高自身競爭力,誠信道德,守法經營,切實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推動新區經濟平衡發展。
安全生產是實體經濟的生命線。2022年是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的鞏固提升年、收官年。王建林說,江東新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結合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一線三排”工作機制,抓好重點領域安全風險防控工作,把安全生產各項工作落細落實落到位,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為新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將繼續落實在建項目危大工程風險源清單每周上報制度,嚴格管控在建項目危大工程施工,同時聚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重點任務,對標對表,做細做實任務清單,確保在收官之年完成全部目標任務。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陳敏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