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碧波綠水 保空氣常新 堅持當好綠色發展“守門員”——記河源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楊智輝
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表彰大會8月30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其中,來自河源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楊智輝被授予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從事環保工作22年來,楊智輝始終將守護河源的一江清水、青山翠嶺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堅持沖鋒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等急難險重工作一線,參與起草制定、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符合河源實際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政策措施,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著河源的綠水青山,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環保人的責任與擔當。
楊智輝(右)深入一線開展調研督導工作
深入一線調研指導 督促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水是生態之基,水環境保護是生態保護的重要一環。為打好碧水保優戰,楊智輝白天到新豐江水庫集雨區和東江干流河源段沿岸的鎮村、企業開展調研,同時深入工礦企業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晚上便對調研得來的數據、報告進行審核。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下,3年時間,楊智輝全面摸清了河源5201個普查對象“家底”。并在以調研和污染源普查數據作支撐的基礎上,牽頭制訂了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工作的第一個專項行動計劃、東江水質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河源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水質保護目標、主要任務、工程措施,描繪好全市保水治水藍圖。
“現在的工程進度怎么樣,能不能在預期內完成建設任務?”在某縣水質凈化廠二期項目建設現場,楊智輝正在向項目負責人了解工程施工進度、配套設施建設等有關情況。據悉,該項目建成后,與一期工程相配合,能有效滿足約30萬人污水處理需求。在市區某污水處理廠,楊智輝正在檢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確保污水穩定達標排放……這些都是楊智輝的工作日常,方案制定出來后,他需要經常深入治污一線,開展幫扶指導、督辦考核等工作,推動治水工程一項項落地見效。
在楊智輝和廣大環保人的努力下,我市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市區某污水處理廠出水主要指標率先提標至地表水Ⅲ類,全市共有7座污水廠出水主要指標提標至地表水Ⅲ類或Ⅳ類;推動全市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推動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消除任務……攻堅三年,完成保水治水項目200多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新增污水管網519公里,河源實現鎮級污水處理全覆蓋。
污染減排沖鋒在前 用心做好企業“服務員”
“河源工業基礎薄弱,污染排放基數小,減排空間非常有限。要完成任務,必須從減排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面對艱巨的減排任務及人民對環境質量改善的迫切需求,楊智輝敢于迎難而上,冒著嚴寒取污水,督促企業廢水治理設施提高減排效益;頂著烈日爬煙囪,指導企業廢氣治理設施提高脫硫脫硝效率;深入養殖場糞污處理車間,檢查雨污分流、糞污治理措施落實情況……負責減排工作1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污水廠、養殖場、水泥廠等企業,共完成減排工程487個。
多年來的環保工作經驗,也讓楊智輝有了不少工作心得,在處理工作難題時更加得心應手。高污染燃料鍋爐整治是塊難啃的“硬骨頭”,由于天然氣管網未完全覆蓋河源,高污染燃料鍋爐煤改氣除了要投入一次性燃氣鍋爐購置費用外,還將增加生產成本,企業抵觸情緒大,工作推動異常艱難。當時有家高污染燃料鍋爐企業企圖通過金錢、人情、威脅等手段來逃避整改,但楊智輝始終堅持原則毫不動搖。“我也曾考慮采用執法或處罰等強制手段,但又想到這種方式將會使這家本來經營就不大景氣的企業雪上加霜,我決定主動上門做企業思想工作。一個月內主動上門5次,最終說服該企業按時落實了淘汰措施。”楊智輝說,“面對企業不配合的情況,首先要堅持原則,頂住壓力,守住底線不能被突破;其次在工作中要多點耐心,多講政策、擺道理,多考慮企業的實際困難,盡最大努力為企業紓困解難。”就這樣,他啃下一塊塊工業鍋爐整治“硬骨頭”,全市共完成70臺工業鍋爐淘汰,每年減少煤使用量8萬多噸。
秉承著這個工作理念,楊智輝不斷奔走在為企業服務的道路上,堅持為企業辦實事,為我市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17年核發第一批國家排污許可證時,由于當時規定發證權限僅在市級,為解決偏遠企業到市區辦證不便的實際困難,楊智輝主動上門指導企業申辦排污許可證,采取一次性告知、網上申報、上門審核、部分材料容缺后補、縮短審批時限等服務措施,讓企業“少跑腿”,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
楊智輝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同事的一致贊揚。“他對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務實肯干,責任心非常強,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提起楊智輝時,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的同事們贊不絕口,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楊智輝敢挑重擔、敢啃“硬骨頭”,雖然經常加班加點,但他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中。
“作為一名環保人,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生活環境的‘幸福指數’,用自己的苦一點、累一點,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更美一點、更好一點。”楊智輝說。
本報記者 謝夢君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