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振興阮嘯仙故里 客家古村煥發新活力
阮嘯仙是我黨建黨初期50多位黨員之一、廣東青年運動先驅、人民審計制度的奠基者,是與彭湃齊名的農民運動領袖,2009年被中組部、中宣部等11個部委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近日,記者走進阮嘯仙故里——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再次探尋這位東江驕子的革命事跡,感懷其短暫而壯麗的一生。
阮嘯仙故里已經煥然一新。本報記者 嚴冬遠 攝
革命事跡英勇感人
下屯村是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小村落,1898年9月5日,阮嘯仙出生于這里。如今,他的故居經多次修繕,主要展現其生活場景,大堂正堂擺放了桌凳、案牘等生活用品,在阮嘯仙出生的房間里,還有床、書桌及其伏案苦讀的場景還原。
在與阮嘯仙故居對望的阮嘯仙紀念館,跟著講解員王春梅的講述,看著紀念館中的史料記錄,以時間為主線,記者回顧了阮嘯仙生平事跡。據講述,1918年,阮嘯仙拿下了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專科學校在河源唯一的招生名額,赴省城深造。此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二年,馬克思列寧主義陸續傳入中國,從閱讀《新青年》雜志開始,阮嘯仙接受了馬列主義的熏陶教育。“五四”運動爆發后,阮嘯仙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以“甲工”為舞臺,掀起了一場抵制日貨、反對專制、改造甲工的著名學潮,成為了他從改造學校到變革社會的一個新起點。
1920年秋,阮嘯仙參加了廣州地區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和領導人。1921年,阮嘯仙在廣州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作為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重要領導人,阮嘯仙積極研究推動農民運動,不僅組織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大力培養農運干部,還十分重視并組建了農民武裝,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
1922年秋,受廣東黨組織的委托,阮嘯仙負責籌備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員會的工作,被選為團區委書記;1923年6月,建立了廣東新學生社并被推選為執行委員會第一任書記。在長期領導農民運動的斗爭中,阮嘯仙撰寫了《中國農民運動》,總結了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近代中國農民運動的政策和策略,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并被列為其任農講所所長的第六屆農講所學員學習的必讀教材之一。
1924年至1926年,阮嘯仙與彭湃、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廣州共同創立了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阮嘯仙擔任了一至六屆教員及第三屆的農講所主任。“堅忍卓絕為吾人本色,奮斗犧牲是我輩精神”正如阮嘯仙在1924年寫下的詩句一樣,他活躍在革命前線,彰顯了共產黨人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壯志豪情和英雄本色。
“1934年2月3日,阮嘯仙被中華蘇維埃臨時人民政府任命為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成為共產黨第一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王春梅說,阮嘯仙通過審計實踐為人民審計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人譽為“蘇區經濟衛士”。1935年阮嘯仙壯烈犧牲。
盤活紅色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阮嘯仙紀念館進行了第三次修繕,融入了智慧導覽系統,更加現代化、科技化地展示了阮嘯仙的事跡。”王春梅說,紀念館的建成吸引了各地黨員干部和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瞻仰參觀學習。
這是當地盤活紅色資源的舉措之一。多年來,下屯村在廣東省審計廳的定點幫扶下,按照“嘯仙故里紅色下屯客家古村生態田園”的發展方向煥發了新活力,村道、水管、文體廣場、嘯仙小學修建完成,干凈靚麗的村容村貌,讓村民游客都豎起了大拇指,隨著阮嘯仙紀念大橋6月底建成通車,以及東源縣黨校遷建選址確定、“阮嘯仙干部學院”的籌建啟動,“愛國主義學習、干部廉政教育、機關企業培訓、生態旅游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旅綜合發展體已現雛形。
義合鎮鎮長黃宇寧說,下一步,該鎮將繼續擦亮嘯仙故里紅色品牌,結合黨史教育、研學培訓、鄉村振興戰略、濱江新城區的部署,依托東江國家濕地公園這一綠色品牌以及蘇家圍風景區這一古色品牌,努力打造集粵港澳大灣區干部黨史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旅游基地、生態環境教育基地于一體的紅色生態城。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