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穩“菜籃子”過上好日子 我市加快步伐,走出有河源特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路子
每年春節期間,“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尤為重要。我市充分發揮河源市“保供穩價”聯盟、廣東省“保供穩價安心”平臺和“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平臺等渠道、平臺優勢,打通農產品產銷渠道,確保河源優質特色農產品產供銷無縫對接,穩穩當當拎住“菜籃子”。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篇之年,前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該局將繼續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著力把“三農”短板變成“潛力板”,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爭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走出有河源特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路子。
抓產能 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
金牛迎春已奮蹄,耕風播雨料峭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開好局起好步尤其重要。
為此,今年市農業農村局將抓產能,提升糧食及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堅決完成省定指標任務;組織實施好2021年高標準農田13.73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5.35萬畝),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強化優質特色種質資源保護,探索創新種業管理新機制;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確保2021年底生豬存欄60.3萬頭任務圓滿完成;接續培育一批市級以上“菜籃子”基地;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目標要求,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強產業 推動農業提質升級
今年,市農業農村局繼續全力支持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建設,推進核心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及“三百園”建設,形成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條完善、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推動建設好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燈塔盆地分中心,實施好高端人才發展計劃、“揚帆計劃”、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
同時,市農業農村局將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區,培強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等市級特色主導產業,引導發展縣區級優勢主導產業;謀劃創建1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實施好2021年新增77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任務。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將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財政、金融、納稅方面扶持政策落實落地,新增一批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客家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集文化體驗、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產業,提升農業附加值。
深化改革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今年,市農業農村局還將深化改革,接續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抓好7個鄉鎮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多種經營模式,同時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實施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按照“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的要求,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城鄉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今年,市農業農村局還加快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每縣區落實完成1個益農信息社縣級運營中心和若干個益農信息社示范社建設,實現村級益農信息社全覆蓋;深入實施科教興農、人才興農戰略。創建2個縣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繼續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快推動出臺我市緊缺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政策,強化制度保障及資金支持。
本報記者 張濤
我市4月10日前完成春耕春種任務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羅曉霞 日前,全市春耕備耕生產工作正有序開展。市農業農村局近日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市計劃春播春種農作物面積15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5萬畝、經濟作物45萬畝,預計3月10日前完成早稻播種,3月25日前完成花生、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種植,4月10日前完成插秧。
據悉,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2021年全國春季田管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及時印發《關于切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區要樹立防旱抗旱思想,切實做好當前農業防旱抗旱和春耕備耕各項工作,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從目前情況看,全市春耕備耕生產開展有序,并已全面鋪開抗旱保春耕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去年基本持平,農資市場貨源充足,且水稻種植面積較去年有所增加,目前雖然有點旱情,但因水稻育秧用水量較少,基本可以滿足用水需求。
此外,我市還著力抓好雙季稻輪作工作,采用“稻稻肥、稻稻薯、稻稻油、稻稻菜”等多種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做好2021年的輪作休耕試點任務,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增強土地肥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