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個鄉下人,姓戴名添英,在她身上沒有書香世家的輕盈,也不見富家旺門的脾氣,有的只是勤勞的烙印——一張風吹日曬黑瘦的臉、一雙粗糙的大手、一雙干裂的大腳,這便是在她孩兒心頭最美的印象。
勤勞的母親勝了愛情。母親出生于解放前,于1963年過門嫁給我貧窮的父親。自己對父母的愛情故事聽說不多,但在生活的閑談中知道他們是一見鐘情,父親要求不高,只對媒人婆說只要勤勞不懶、持家愛家就行。因家里窮,又正值整個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人們普遍認定只要不懶就不會受餓。當時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有文化有工資,憑條件可以找家庭好一點的“妹家”,但父親打聽到待閣閨中的母親是勞動的好手,割草澆菜,打柴做飯,插秧種地,樣樣精通,事事妥貼。按他的話說,愛情不能當飯吃,能在一起的人就是勝利。他以他的“屈就”,她以她的勤勞,成就了姻緣愛情,而且始終如一,忠貞不渝,經風歷雨,就是一輩子。
勤勞的母親贏了家業。母親的勤勞在村里是出了名。父親有小知識份子的清高,他是不好、也不擅于農活的。記得有一次父親從公社(鎮里)回到老家,正值夏季農忙,父親看到瘦弱的母親既要挑水做家務又要忙于犁田插秧,于心不忍便幫忙挑擔曬谷,僅挑一擔便閃了腰,母親又氣又擔心,隨便說我爸幾句便又去找藥幫我爸敷上,不急不慢地對我爸說:“你啊,重活別干了,好好輔導孩子作業功課就行。”自那時起,家里家外的農活臟活重活,母親一個人全包了。九十高齡的奶奶隨我家生活,母親熱飯熱菜、漿洗縫補,照顧周全。與比她年齡小的伯母為鄰,妯娌之間相合相敬,從無口角是非。母親嫁我爸時,從祖輩上傳下并分得僅有兩間一廚土瓦房,后來母親用勤勞的雙手,煉泥制磚,砍樹做梁,挑石灰擔石頭買泥瓦,建造了一座有上廳、下廳的大房子,真正實現了安居。特別是1980年后,村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母親一人種植二畝多地,精耕細作,年年糧食倉滿柜盈,早早過上了“兩不愁”的好生活。
勤勞的母親培養了后代。人世間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勞動創造的,從來都沒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幸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在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勤勞成了良好的家風傳承,節儉成了家人的行動自覺和習慣。雖然在小城里工作,我也常和家人抽空去鄉下幫人插秧、義務植樹,不忘土地的養育之情。僅3歲的小外甥也知道光盤行動和集拾易拉罐。就連受影響和鼓舞的堂哥也前往新疆庫爾勒和碩縣承包50多畝土地大搞現代農業,支援邊疆建設,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勤勞的母親成就了生命。人生而平等,凡人一世終逃不脫病老。我的母親雖然識字不多,但她以她的智慧、毅力、勤勞,抵御著風霜、病痛。因年輕時辛勤勞作,母親的雙腿小腿處因靜脈曲張而積血,成一鼓一鼓的,每當天氣轉涼就會痛,對這些小病小痛,她能忍則忍,實在不行就自己找小門診開點藥膏打打針,也不輕意麻煩子女。稍微好點,又不停地在小區角落一塊閑置的土地上伺弄她的小菜園:姜蔥蒜、苦瓜豆角、茄子麥菜,應有盡有,吃了一茬又一茬,送了鄰居一次次。因她對土地的深深迷戀,我們常打趣她:“媽媽,要是有機會在北京城住,還要種地不?”她只是微笑而不言。歲月無情,年歲漸長,勤勞一生的母親那天早上做好晚餐給父親,因高血壓突發而離去,連一天的照顧都不需,孩子無福長痛不矣!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母親的一生平凡而偉大,每每想起她的辛勞,便是淚眼哽咽。風里雨里,悲看孤寂的荒郊,羊兒的覓叫。昨夜,我又夢見在勞作的母親,依然年輕!
作者:曾犁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