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昭英魂 壯志勵后人
青山昭英魂 壯志勵后人
——老戰士陳速影故地重游大人嶺戰斗舊址,講述革命故事
“那是一場多么激烈的肉搏戰啊!有的戰士拼刺刀,血流滿面,刺刀都彎了;有的戰士與敵人撕打在一團,同歸于盡;有的臨死都保持進攻的姿態……這次戰斗殲滅國民黨保安第十三團一個營,打死了敵營長。我們也傷亡53人,其中大隊長魏強等13人壯烈犧牲。魏強在戰前血書中寫道:‘如果我光榮了,請把繳獲的敵人機槍在我墳頭打一梭子彈,我就死而無憾了。’在烈士追悼會上,大家眼含淚水,不僅用繳獲的機槍,還用繳獲的大炮為他們送行……”隨著離休干部、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原隊員陳速影的娓娓講述,東源縣仙塘鎮熱水村樟木寨不少村民為之而潸然淚下。
在紀念大人嶺戰斗七十周年之際,1月19日,耄耋之年的陳速影偕同革命后代、指揮此次戰斗的原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鄭群之子鄭德良、鄭建新來到大人嶺戰斗舊址之一樟木寨,講述革命故事,紀念戰友,緬懷烈士。
雖然未參加當年的戰斗,然陳速影(左二)對樟木寨的一屋一瓦仍感到十分親切。
伏擊戰緣何變成肉搏戰
樟木寨距東江邊不遠,僅3公里,為當年支援大人嶺戰斗作出了很大貢獻。當年,1000多名戰士進駐樟木寨的下新屋、田心屋、祠堂等,村民積極為部隊捐糧解決給養。部隊還在下新屋設立指揮部,在村大頂山增設了望哨,時刻監視東江江面船只動向,還選派游擊隊員楊潤喜和村民楊壽塘、楊可修作為通信員,只要發現船只往大人嶺一帶移動,就向埋伏在江邊的部隊發信號。
作為震驚嶺南的東江地區“五戰五捷”的收官之戰,大人嶺戰斗堪稱激烈。當時一場很常見的江邊伏擊戰緣何變成了激烈的肉搏戰,一直是個謎。鄭德良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陪同父親鄭群到原國民黨保安第十三團少將團長、時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曾天節家作客。談起大人嶺戰斗,曾天節當時說,當時保十三團到達河源縣城時,已獲知江邊已有埋伏,故停留一天做好戰斗準備,擬憑借全副美式裝備闖過去,沒想到結果仍然折戟東江邊,“東二支”當時的戰斗力了不起。
這場戰斗讓國民黨保十三團再次見識了“東二支”的戰斗力,也迫使曾天節率領的保十三團最終走向起義之路。1949年5月12日,保十三團宣布起義,被整編為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
“人海戰術”運送烈士遺體
“他們犧牲時也不過是二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啊!”談起這些英勇犧牲的烈士,陳速影有些哽咽,如今上莞革命烈士陵園安葬了40位革命烈士,其中大人嶺戰斗犧牲的13位烈士全部安葬在這里。
1949年1月11日午夜,大人嶺戰斗結束。12日天剛亮,部隊首長指示說,不能讓烈士的遺體丟在荒山野嶺,要千方百計運回上莞安葬。任務下達后,樟木寨村民顧不上連日的疲勞,積極參加運送烈士遺體的工作。楊洪恩、楊石養、楊亞年、楊觀成、楊衍雙、張亞密等多達20位村民與周邊的下圍等地村民砍樹砍竹扎了10多副擔架,早飯后起程往上莞趕。當時樟木寨距離上莞有70多華里,且多是崎嶇山道,為了趕時間,他們發揮“人海戰術”——兩人負責運一具遺體,兩班輪換。就這樣,一路經駱湖、漳溪,12日下午按時將烈士遺體運到了上莞。
萬人公祭為英魂送行
1949年1月13日,東江第二支隊舉行了隆重的萬人“慶功祝捷暨公祭烈士大會”,為犧牲的13位烈士送行。大會后支隊領導嚴尚民、鐘俊賢、魏南金、鄭群、黃中強、吳毅等抬棺扶柩安葬烈士于上莞學堂崗。
當時陳速影為河源縣人民政府宣教隊隊員,也參加了當日的公祭大會。他說,除上莞外,附近駱湖、漳溪、船塘等地也有群眾參加,場面十分隆重。1959年,上莞人民公社在短崗建了烈士紀念碑。1991年,陳速影等幾十位離休干部倡議把紀念碑遷往13位烈士安息的學堂崗。2001年秋,他們又聯名倡議建立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河源縣人民政府成立紀念亭,并將原烈士碑所在地擴建為陵園。如今他每年清明都要返回上莞,專程祭拜這些犧牲的烈士們。
陳速影說,大人嶺戰斗,自己沒有參加,但后來整理資料時詳細問了當年參戰的戰友,一直為烈士們的壯舉所感動。當年他們這些“小鬼隊”的小戰士,現在多成了耄耋老人,有些甚至已去世了,如今故地重游,感慨萬千。想起犧牲的戰友,想起當年槍林彈雨的激戰,唯有一代一代搞好建設,讓像樟木寨這樣的老區人民富起來,才能告慰烈士們的在天之靈!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