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入畫來 我市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環境大變樣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承載著農民獨特的田園記憶,承載著游子對故鄉牽掛眷戀的情懷……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如今在我市,一批富有特色,“有顏值、有產業”的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不斷涌現,呈現出一派活力十足的景象。日前,記者走進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坦的村道、規劃整齊的綠化帶、寬敞美麗的休閑廣場、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一個美麗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市全面推進后,坪圍村將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下大力氣抓實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把新農村建設做成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民心工程。這只是我市推進鄉村振興刷新鄉村“顏值”涵養“氣質”的一個縮影。
鄉村振興讓農村文化漸趨活躍,圖為紫金縣鳳安鎮仁里村村民表演歌舞。
鄉村“顏值”持續刷新
有人曾這樣比喻說,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為河源廣大山村發展,為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美麗鄉村夢”,繪就了一幅“富春山居圖”。“去年以來,村里的變化特別大,村道寬了,村里干凈整潔,許多舊屋換新顏……”近日,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村民阮叔告訴記者。對于家門口的喜人變化,阮叔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與下屯村一樣,龍川縣黎咀鎮皮潭村村民也嘗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甜頭”。去年底竣工的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徹底改變了皮潭村沒有文化服務場所的歷史,極大地滿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為皮潭村村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在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健身器材、象棋臺、乒乓球臺等文化硬件設施一應俱全。“村活動中心開放了,我們的業余活動也豐富了,早晚可以用健身器材鍛煉,平時還可以去活動室唱歌。”村民彭小娟說,現在交通便利了,環境也變美了,住著非常舒服。
鄉村文明程度整體提升
值得回味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不僅改變了我市城鄉的舊面貌,實現了大變樣,更影響了受益群眾的精神風貌。如今,農閑時東源許多村民從喝酒聊天、打牌賭博轉變為讀書讀報、跳舞唱戲,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更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有了新常態。以東源縣葉潭鎮為例,該鎮圍繞“美麗鄉村”建設,深入實施“鄉村文明行動”,以整治農村打牌賭博、封建迷信和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為突破口,實施村規民約時代化、鄉村記憶形象化、道德弘揚常態化等工程,推動鄉風民風、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整體提升。
據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相關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市986個行政村6318個自然村啟動了村莊規劃編制,美化綠化、村巷道硬化、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集中供水、危房改造、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逐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東源、和平、龍川、紫金、連平等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工作進展順利。這其中的全市255個省定貧困村1761個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全面完成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有1704個自然村完成示范提升規劃,完成率97%;有1525個自然村建有標準垃圾屋(收集點),占總數的87%。
讓文化提升精氣神
農村文化形式多樣、富有特色,農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推廣,在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的文化建設逐漸成為我市農民的自覺要求和自覺行為。以東源縣仙塘鎮仙塘村為例,自從村文化活動中心建成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歡到村文化活動中心參與文化活動,尤其是很多小孩子都跟著一起學書法、學畫畫、學音樂,文化氛圍非常濃厚。仙塘村村支部書記潘錦生說,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今后,村里將繼續充分利用好這個文化活動中心,組織更多的文化活動吸引村民參與,不斷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鄉村振興建設絕不僅僅是為了給村莊一個美麗的外表,關鍵還在于要不斷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揮部相關人士表示,接下來將全面開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活動,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振農民精氣神,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同時要順應群眾對文化的熱切期盼,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征文、書畫攝影等活動,還要積極扶持民間劇團、農村業余演出隊的發展,加強對農民文藝骨干、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的培養和引導,支持農村文化庭院、文化中心戶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中的生力軍作用。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