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救助背后的困惑 爬行女孩遭遇引起廣泛討論
患先天馬蹄足的龍川女孩曾林萍終于綻開了燦爛的笑容。日前,在熱心人士的關愛下,曾林萍在順德某醫院接受了治療,院方表示手術很成功。
這一消息讓關注著曾林萍的人松了一口氣,希望“爬行女孩” 真的能站起來。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畫下句號。最近兩天,有網友在微信平臺上針對曾林萍救助事件發表見解,得到了眾多網友的瘋狂轉發,也引起了大家對社會救助制度的一場討論。
爬行女孩已接受手術
昨日中午,記者致電曾林萍的新聞30秒父親曾聲古,得知目前曾林萍雙腳已在順德某醫院進行了手術,很快就可拆線。
說起社會上愛心人士對女兒的關心和救助,曾聲古感慨不已。他告訴記者,9 月初,在市新聞媒體牽線下,女兒曾林萍到市人民醫院求診,該院醫生經過檢查后為她提出兩套治療方案,一是截肢,安裝假肢,這樣可以讓孩子改變無法正常行走的現狀;二是進行矯正手術,但手術治療效果不佳,且花費多,康復耗時長。
曾聲古說,當時為了能讓女兒站起來,像正常人一樣行走,最終他采納了醫生的意見,決定進行截肢手術。但在手術的前一天,事情發生了轉機,順德某醫院表示可以為曾林萍免費治療,而且可不用進行截肢手術。經過慎重考慮,曾家最終選擇了轉院。“入院時交了 5000 元押金,出院時退了3100 多元”,曾聲古表示,女兒在市人民醫院治療6 天共花了1822.45 元的醫療費用。
救助遭遇網上引熱議
曾林萍的遭遇在微信熱傳后,許多網友開始熱議,并發表不同見解。有網友提出“市人民醫院不懷仁者之心、不減免醫藥費用、讓病患者住在走廊上”,得到一些網友的贊同,有網友表示: “醫院應當考慮人道主義精神,除了給予減免費用外,更應該從專業、負責的角度出發,以免耽誤孩子今后生活。”
其中網友“梁山109”在微信上寫道:“我相信,醫院負責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肯定會認為‘比竇娥冤’。是否需要截肢,這是個醫學專業問題。順德的醫生是否更高明,是否真的能使曾林萍站起來走路,有待兩個月后驗證,不急于也不應該過早下河源市人民醫院‘無技術’的結論。而對于是否減免費用的問題,我同樣相信醫院有自己的一套規定、制度和決策程序。”
網友“晨嘯論談”則認為:因為貧窮,本地因病而無錢醫治的個案實在太多了,有時不僅讓媒體感覺報道不過來,也讓好心人幫助不過來。大家的能力都有限,有時候真的會陷入“有心無力”的境地,其中也包括醫院。所以,大家與其寄望于靠盈利為生的醫療機構偶爾減免貧困患者的醫療費用,倒不如呼吁政府部門建立起覆蓋更廣泛、救助更有力的長效機制。
面對非議,市人民醫院做出解釋,曾林萍入院時,醫院給予了免費檢查,還表示將根據術后合作醫療報銷的情況給予減免費用。至于為何讓患者住在走廊上,醫院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根據醫院的分配,骨二科病床共有50 張,入院當天(11 日)至出院(17 日)住院病人已經達到了60 名左右,根本安排不過來。另外,患者患有骨髓炎,不宜與別的病人同住,以防止交叉感染。“醫院也不可能讓其他病人騰出來讓其入住,只能等到有其他患者出院再安排病房”,該負責人表示。
社會救助制度才是最終良方
網友各持己見,醫院躺著“中槍”。其實,此次“爬行女孩”的遭遇同以往的救助事件一樣,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救助制度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不少重病患者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及時得到救治,這類群體在尋求相關部門幫助無果后,求助于媒體平臺,試圖通過報道改變現狀。
求助事件經媒體披露以后,當地政府或許會給予特殊救助,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會伸出援助之手,通過政府與社會的幫助,不幸的家庭逐步走出困境。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個案救助只能解決個案問題,如果沒有健全的救助機制作支撐,即使一名重病患者暫時得到了同情與救助,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面對更多因病致貧的家庭,無錢治病的患者,又該怎么辦呢?
正如網友“ 梁山109”所說: “曾林萍是幸運的,受到了媒體的關注,獲得了救治,但是,如果沒有媒體的關注呢?她的命運能否獲得改變?”該網友表示,在這個事件中,“政府部門不能缺位、企業要有基本的社會責任感、要營造有愛的社會,這就是所謂的合力,如果沒有這種合力,下一個‘曾林萍’也許就沒有那么幸運,也許會被拒于醫院門口。”網友“柱子”則指出:“若出現第二第三以至更多曾林萍時又該如何,相關部門應在建立健全整套機制方面努力了。”
事實上,現有的城鎮醫療保險制度與新農合醫保都是低水平、廣覆蓋的互助救急模式,患者身患重大疾病報銷比例并不高。司空見慣的生活困境背后,隱伏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危機,高昂的醫療費壓倒一個家庭,實際上是“將”了醫療體制、救助制度不完善的“軍”。
公正地說,社會救助體系已經解決了許多群眾的燃眉之急,然而一些重病求助事件也在敲著警鐘。應該說,“爬行女孩”曾林萍事件引起熱議,其實只是一種非常態下的做法。要想解決重病求助事件,只有完善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才是最終良方,因此,如何讓有關事件能通過正規、正常渠道解決,通過社會救助制度完美地解決,值得大家深思。
本報記者 梁小鴻 吳奕鎮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