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驅動引領河源轉型升級發展 打造千億級電子產業集群
本報訊 記者 謝素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前日,全國人大代表、市長彭建文在北京接受媒體聯合采訪時表示,河源將堅持不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以創新驅動引領河源轉型升級發展。
彭建文指出,當前河源工業總體上是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如不重視、不加快創新驅動,未來就沒有出路。“科技創新,必須有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作支撐。”彭建文說,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是河源發展最大的“ 窗口期”。2014 年以來,深圳對河源共投入幫扶資金53.5 億元,獲全省第一輪對口幫扶工作(2014—2016 年)評估考核第二名,不只為河源帶來了真金白銀,更帶來包括中興通訊、騰邦、酷派等優質項目落戶河源,全面對口幫扶效果明顯。河源要著力用好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機遇,主動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加快實施河源“南融行動”,撬動深圳資源支持河源建設,把河源打造成深圳產業發展的“大腹地”、優質安全的“菜籃子”、物流運輸的“大基地”、健康休閑的“后花園”和生態安全的“守望者”。同時,河源還要用好20 億人才專項基金,實現用事業留人、產業聚人。
彭建文表示,當前,河源正大力引進高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化發展,希望以中興通訊河源基地為帶動,加快引進上下游產業,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現在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異軍突起。河源的目標是確保高新技術企業2018 年要達120 家以上,孵化器2017 年底達15 家以上,規上企業2018 年突破800 家、2020 年突破1000家。
今年,河源將繼續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對接珠三角、承接珠三角輻射,一方面大力推進深河融合,積極落實深圳河源產業共建合作協議,制訂全方位扶持政策,吸引深圳優勢產業、優質企業把生產和成果轉化環節落戶河源,打造“深圳總部+河源基地”“深圳研發+河源孵化”產業合作共建模式,爭取引進不少于70 個產業共建項目,合同投資額300 億元以上,引導深圳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河源基礎設施項目和江東新區起步區建設;另一方面,河源將加快融入深莞惠經濟圈,主動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建設,實現“五個一體化”。
河源經濟加快發展,生態環境未受影響。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新聞1+1
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
建立跨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本報訊 記者 謝素嬋 前日,全國人大代表、市長彭建文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提出,要盡快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形成東江流域上下游之間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彭建文表示,多年來河源堅守作為廣東生態屏障和重要飲用水源地的政治使命,牢牢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的理念,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堅決不把污染項目和“臟亂差”帶入全面小康。近年來,河源在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的前提下,實現了發展和生態的雙贏。一方面,連續3 年河源發展后勁在全省排名第一,其中去年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增長均居全省第三,引進了50 多家模具企業落戶發展,各地工業園區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導產業;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明顯,新豐江水庫、東江水質仍保持了地表水 I、Ⅱ標準,經濟加快發展的同時,生態沒有受到影響。
彭建文表示,作為欠發達地區,河源為保護萬綠湖、東江水作了許多犧牲和貢獻,發展也受到很多限制。他建議從國家決策層面加快進度、加大力度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由中央財政出資一部分,協調跨領域地區財政出資一部分,建立流域生態補償基金,加快形成流域上下游之間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彭建文還建議,希望給包括河源在內的山區市一定的資金支持,用于這些地方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其中重中之重是解決好交通問題,具體到河源盡快把粵贛高速公路由雙向四車道擴寬為雙向六車道,把城際軌道從惠州市延伸到河源,同時,希望引導省屬國有企業在進行產業擴張時,優先在粵東西北地區布局。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