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違建物成泄洪隱患
上周,本報以《嚴查占用河道違法行為》為題曝光了源城區源南鎮和平村一村民“填江圍地” 建違章建筑的非法行為。目前,該占用河道的違章建筑將于本周內清除,非法傾倒、填江圍地的土方也將清理完畢,還河道原貌。(詳見本報5月20日A2版報道)
《土地管理法》、《防洪法》、《水法》、《河道管理條例》……在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體系中,河道管理的法規很多。如此之多的法規下,為什么河道被占用問題依然還存在?筆者以為,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監管部門缺位;二是非法侵占河道有利可圖,不占白不占;三是對占用河道處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低。
河流是地表自然現象,大多數的河,河水最終經由小河匯入大江,每一級河道都有自己的作用,不應被隨意占用或填埋。很多實踐證明,河流不但有泄洪的作用,對于美化環境、保持空氣濕潤、打造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也有重要作用。
泄洪安全大于天,警鐘長鳴,重在防患于未然。目前我市已進入“龍舟水”降水模式,大面積、高強度的降雨即將拉開序幕,職能部門要抓緊行動,對全市重要河道來一次徹底的大排查、大清理,絕不能讓這些河道違建物成了泄洪“大隱患”。殊不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畢竟洪水無情,一點點隱患,極有可能造成大險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