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好義鎮以“田長制”織密耕地保護網 地地皆有“守護者” 塊塊盡是“保收田”
近年來,紫金縣好義鎮建立了“鎮級田長+村級田長+網格第一田長+網格田長”的四級聯動機制,將全鎮10977.6畝耕地、10250.79畝永久基本農田劃分為32個網格,配備8名村級田長和32名網格巡田員。通過田長制的推行,好義鎮有效遏制了違法占用耕地的行為,耕地撂荒現象得到了明顯改善,耕地質量也得到了穩步提升。以該鎮宜良村為例,通過“每日巡查、每周匯總、每月通報”制度,該村兩年來累計制止違法占用耕地行為12起,使耕地保護紅線在“鐵腳板”的丈量下越扎越牢。
墾造水田“一炮三響”
近年來,好義鎮通過土地流轉及土地規整,推動墾造水田項目讓耕地質量再升級。宜良村對547.17畝閑置果園地及325.68畝種植“非糧化”的旱地進行地塊平整、土壤改良和灌溉設施配套,精準發力實現“非糧化”整治、閑置土地盤活與村集體經濟提升“一炮三響”。這其中改造后新增水田547.17畝,每畝產量提高30%以上。“以前要么租給別人租金低,要么田地丟荒,現在改成水田種水稻,收成穩定不說,國家還有耕地保護補貼,這田是越種越有奔頭。”宜良村一村民如是說。
在耕地保護工作中,宜良村把撂荒耕地復耕作為重點。針對部分農戶因勞動力不足導致耕地撂荒的問題,村級田長牽頭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全村969.95畝撂荒地集中流轉給專業種植合作社。村集體統一組織清表、修渠、鋪路,合作社負責規模化種植,農戶則通過土地租金和務工獲得雙重收入。“因村里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就業,這片地荒了好幾年,長滿了雜草,現在種上了優質稻,今年畝產預計能到1150斤。”站在復耕后的稻田邊,宜良村一陳姓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每年有500元租金,我在田里打工每天能掙150元,一年下來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塊塊皆有專屬“守護者”
在田長隊伍建設方面,好義鎮精心選拔配備了8名村級田長和32名網格田長,實現了“人田對應”的全覆蓋管理。村級田長由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他們對本村的耕地分布、土壤質量、種植情況等了如指掌,承擔著本村耕地保護的統籌協調、政策宣傳和日常監督等職責。通過“禾坪說事”、敲門行動、微信群等,向村民宣傳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提高村民的耕地保護意識。32名網格田長則是耕地保護的“末梢神經”,他們按照耕地分布情況劃分責任網格,每人負責一定區域的日常巡查工作。網格田長是包片責任村干部,他們熟悉田間地頭的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并上報問題。
“人田對應”的機制讓每一塊耕地都有了專屬的“守護者”,而“巡田APP”則讓耕地保護工作更加精準高效。為提升耕地保護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好義鎮積極推廣“巡田APP”數字化治理手段,為田長制的高效運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田長們在日常巡查中,只需通過手機登錄APP,就能實時查看自己負責區域的耕地狀況。發現違法占用耕地、耕地撂荒、破壞耕地質量等問題時,可即時拍照上傳并標注具體位置,相關信息會第一時間反饋至鎮經濟發展辦公室。辦公室工作人員收到信息后,能迅速協調執法、農業等部門進行處理,形成了“發現-上報-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極大地提高了問題處置效率。
耕地保住了,群眾的腰包也鼓了。據好義鎮人民政府統計,通過土地流轉、撂荒復耕和墾造水田等措施,全鎮農戶年均土地流轉收入增加,村里通過服務流轉和經營集體耕地,年均增收達1.6萬元。這些收入部分用于改善田間基礎設施,形成“保護-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環。就業崗位也跟著“長”出來了。復耕的耕地需要人手播種、管護、收割,合作社常年吸納本村15名勞動力就業,農忙時最多能帶動30多人務工。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