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戶外勞動者 讓城市更溫情 源城區源西街道“三重溫情”守護戶外勞動者
清晨5時,環衛工的掃帚劃過路面;正午12時,外賣員的身影穿梭商圈;午后3時,建筑工的汗水滴落在工地……戶外勞動者用堅守詮釋著城市的“熱”度,也成為源城區源西街道“民生溫度”的深切牽掛。針對戶外勞動者高溫缺庇護、歇腳沒去處、熱飯無保障的難題,源城區源西街道推出“智能驛站+特色空間+精準服務”組合拳,讓夏日關懷既有科技范,更有煙火氣,為戶外勞動者送去清涼與溫情。
源西街道為環衛工人送上清涼。
驛站智變:從基礎歇腳到智能護航
為解決部分驛站服務單一、智能化低的問題,源西街道率先對2個騎手驛站、工會驛站進行升級,讓累能歇、渴能喝、熱能涼的承諾更“智慧”。
驛站設施實現了智能化,智能溫控空調一鍵調溫,直飲凈水機提供冰水、常溫水,無線充電插座避免排隊,電子溫濕度屏實時顯示數據,電器狀態清晰可控。管理實現了數字化,源西街道依托電信天翼視聯平臺,將驛站位置、開放時間、服務項目接入小程序,戶外勞動者掃碼即可導航、預約,實現“碼”上享服務。服務則更加人性化,在戶外勞動者集中的驛站增設電動車充電區,按環衛工需求加設工具修補角,精準匹配大家的需求。
“掃碼就能用,有空調、能充電,比家里還舒服!”在康樂路北驛站休息的外賣員小王笑著對記者說。截至目前,升級后的驛站日均服務戶外勞動者200余人次,較去年同期提升60%。
集裝箱新家:從臨時落腳到貼心港灣
傳統驛站多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或商戶門店設立,存在覆蓋范圍有限、服務時間不靈活等問題。源西街道突破空間限制,利用閑置集裝箱改造驛站,低成本、高效率布局新江三路重點區域,通過“基礎功能+特色模塊”構建起暖陽驛站“15分鐘服務圈”。
據介紹,集裝箱面積約18平方米,內部配備空調、飲水機、微波爐、急救箱、充電插座、儲物柜等設施,墻面張貼服務內容和勞動者風采照片,既滿足避暑、躲雨、熱飯等剛需,又營造出溫馨的“家”氛圍。其次,源西街道還針對職業特點增設“應急服務角”(備雨傘、創可貼、防暑藥等)、“心愿留言板”(收集服務改進建議),不定期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健康監測點”,提供免費血壓、血糖檢測服務。
“以前跑單累了只能在路邊歇會兒,現在有了這個‘移動小家’,能熱飯、能充電,還能看病,社區真是把服務送到了我們心坎里!”外賣員王師傅感慨道。這一實踐不僅破解了戶外勞動者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更探索出一條“小切口、大民生”的服務新路徑。
清涼入微:從送物資到解難題
入伏以來,源西街道啟動“夏日送清涼”專項行動,組建由社區工作者、黨員志愿者、商戶代表組成的20支清涼小隊,針對不同戶外勞動者的作業特點,提供“錯時+定制”服務。定時配送解暑餐,上午10時、下午3時,為環衛工、綠化工送上清涼包(內含冰鎮綠豆湯、驅蚊水等);聯合轄區5家餐飲店,結合愛心早餐日,在店門口設置愛心取餐區,免費提供西瓜、山楂水。街道還在戶外勞動者工會驛站設置清涼補給點,提供藿香正氣水、夏桑菊、清涼茶等防暑物品。此外,清涼小隊及時了解戶外勞動者的需求,如提供飲用水、休息場所等,積極協調各社區工會驛站,不斷完善服務內容,讓送清涼成為解暑熱、紓困境的貼心守護。
“工會驛站發放的綠豆湯真解暑,讓我們這些跑單的也能歇口氣,街道想得真周到、很貼心!”快遞員李師傅邊喝邊點贊。截至目前,街道已累計發放各類防暑物資3000余份,協調商戶參與“清涼補給”覆蓋620余人次。
從智慧驛站的科技溫度,到集裝箱驛站的靈活貼心,再到精準送清涼的細節關懷,源西街道用“小切口”托起“大民生”,讓戶外勞動者在炎夏中感受到城市有溫度、關懷無死角。接下來,源西街道將持續深化戶外勞動者關愛長效機制,聯動更多商戶、志愿者加入,推動服務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升級,讓每一份辛勤勞動都被看見、被尊重、被守護。
本報記者 梁小鴻 通訊員 李春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