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擊隊深入江東新區古竹鎮留洞村 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連日來,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州新華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等高校突擊隊深入江東新區古竹鎮留洞村開展暑期實踐活動,聚焦非遺傳承與文旅賦能兩大核心方向,通過支教傳習、資源挖掘、創意改造等多樣化舉措,探索以文化浸潤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為留洞村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孩子們體驗AI夢想課,感受科技的魅力。
文旅融合闖新路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不忘初心”突擊隊深入留洞村及周邊村莊,展開全方位文旅助農行動。團隊扛起設備穿梭于村落間,拍攝制作文旅宣傳視頻,結合各村旅游資源與農副產品特色,精心規劃古竹鎮農文旅導游路線圖,清晰標注特色產品購買渠道,為游客提供一站式鄉村體驗指南。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留光筑夢,洞見未來”突擊隊同樣為留洞村文旅發展貢獻創意力量。頂著高溫天氣,師生團隊歷時6天完成留洞村廣場集裝箱彩繪,巧妙融合越王山丹霞地貌與客家文化元素,打造出“越王山主題”和“留洞能留住你喵”兩大特色作品,讓閑置集裝箱搖身變為鄉村文旅新地標。團隊還深入留洞村廢棄小學,對3100平方米建筑進行精細測繪,提出“森林徒步游學營”改造方案。計劃將廢棄校舍轉型為集研學、自然教育、游客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研學基地,讓老建筑在藝術改造中煥發新生,為鄉村文旅發展拓展新空間。
非遺課堂進鄉村
廣州新華學院“尋路東江筑夢非遺”突擊隊在留洞村開展了為期7天的“三下鄉”暑期夏令營支教活動。
針對留洞村客家山歌等面臨的傳承斷代問題,團隊以“發揚非遺之光,助力鄉村教育”為目標,為村內28名兒童量身打造了非遺體驗課程體系。隊員們提前走訪當地非遺傳承人,系統學習東江水路歌的唱腔技巧,將晦澀歌詞標注拼音與釋義后融入教學。書法課上,隊員手把手教孩子們書寫水路歌歌詞,讓筆墨承載文化記憶;竹編課上,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編出精巧竹扇,感受傳統工藝魅力。此外,團隊還開設AI夢想課,用科技手段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想象。活動期間,隊員累計授課42課時,收集整理非遺資料5萬字,采訪5位以上非遺傳承人,形成的“支教遺產”為村委會后續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結營儀式上,孩子們的非遺作品展示與合唱表演,讓家長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在少年兒童心中扎根生長。
藝術賦能換新顏
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深入江東新區古竹鎮,開展入戶調研,補位鄉村教育,為留洞村茶館精心繪制文化彩繪,積極探索以文化浸潤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為留洞村長遠發展埋下希望的種子。
立足留洞村所在古竹鎮的越王文化底蘊,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不忘初心”突擊隊在吳良生博士指導下,通過實地走訪遺跡、查閱古籍資料、與老人促膝長談等方式,系統梳理地域發展脈絡,撰寫《千年古竹,東江水》推文,生動展現當地文化特色與人文精神。正值雅色村葡萄豐收季,隊員們化身主播走進種植基地,在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直播帶貨,不僅展示葡萄品質與采摘攻略,更借機推介鄉村旅游資源,實現“農產品+文旅”雙線推廣。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陳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