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半江鎮“飛地”黨群服務中心啟用 “1377”服務模式架起黨群“連心橋”
“作為遷居市區的半江群眾,能享受‘就近’服務,有一種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辦事不需往返老家奔波,還可以到這里逛逛黨群服務集市,享受多項服務,感到很開心!”前日,半江鎮竹園村遷居市區群眾譚范芳告訴記者。
當日,位于市區萬綠大道的東源縣半江鎮“飛地”黨群服務中心升級后正式啟用,并舉辦了首次“紅色合伙人”黨群服務集市活動,通過創新構建“1377”服務模式,為當地群眾帶來更優質、便捷的服務。半江鎮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努力把“飛地”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中心、鄰里中心、活動中心,打造成為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經常來的家園,讓其成為庫區群眾寄托鄉愁和記憶的“新故鄉”。
開展非遺傳承活動。
“飛地”模式貼心服務
半江鎮作為庫區鄉鎮,大部分戶籍人口因水庫移民遷居市區。今年以來,為解決群眾辦事遠的問題,半江鎮圍繞優化空間布局、強化功能提升、改進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效能,并結合“百千萬工程”和深化“就近好辦”政務服務改革,按照“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面積最大化”的原則,對原便民服務中心進行全面升級,實施陣地親民化、便民化升級,實現庫區邊遠鄉鎮陣地共建、活動聯辦,打造一個黨員群眾“喜歡來、愿意來、方便來、經常來”的“飛地”黨群服務陣地。如今,升級后服務面積增加近4倍,輻射萬綠湖庫區邊遠鄉鎮群眾2.6萬人。
半江鎮還創新構建了“1377”模式(“1個陣地”,即“飛地”黨群服務陣地;“3大功能”,即鞏固基層黨建、聯系服務群眾和引領基層治理;7項“好辦”舉措,即推行一窗通辦、干部代辦、上門幫辦、因時約辦、鎮村聯辦、自助快辦和交互智辦;7項“就近”服務,即提供黨建、政務、便民、調解、展示、社工和志愿服務),推動“飛地”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功能化建設,提升聯系服務和組織動員黨員群眾效能,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實現了“飛地”服務提質增效,助力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
A“I江仔”“邊聊邊辦”
走進“飛地”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分區清晰明了。記者在現場看到,聚焦“一老一小”、失業失能、特困低保、退役軍人、新就業群體等重點對象,中心可提供精準化聯系服務。黨群服務中心配置功能完備的自助終端設備,已覆蓋社保查詢、醫保繳費等高頻事項。半江鎮安排專人現場指導,引導群眾通過“粵省事”“粵商通”粵智助”等平臺自助辦理,同時通過簡化操作流程、優化人機交互界面,群眾只需簡單幾步即可完成業務申報,平均辦理時間縮短至5分鐘內,實現政務服務從“窗口辦”向“指尖辦”“自助辦”加速轉變。
7項“好辦”舉措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交互智辦,可實現“邊聊邊辦”。半江鎮把AI應用場景引入“飛地”黨群服務中心,依托政務AI數字人“江仔”,構建“問、導、查”一體化智能服務體系。群眾通過語音對話即可觸發辦事需求,自動識別問題、精準推送指南,同步完成材料核驗、條件比對等流程,實現“即問即答、即說即辦”。目前AI應用場景已覆蓋高頻的標準政務事項,為辦事群眾提供智能咨詢、辦理引導等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從“人工咨詢”向“智能交互”迭代升級,以AI賦能讓辦事更便捷、更高效。
打造庫區群眾市區“新家園”
當日,“紅色合伙人”黨群服務集市活動通過引入共建企業、社會組織、學校、醫院等多方力量,針對群眾需求開展了中醫義診、非遺傳承、藝術插花、甜品DIY等志愿服務活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據悉,黨群服務中心目前已吸納企業、社會組織、學校、醫院等成為“紅色合伙人”,定期舉辦志愿集市、非遺傳承等活動,打造成為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經常來的家園,讓其成為庫區群眾寄托鄉愁和記憶的“新故鄉”。
活動當日,河源市幻藍古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楊煥瑜現場展示了如何通過東江客家傳統染布技藝,制作團扇、書簽、絲巾、恐龍玩偶等兼具地域特色和潮流感的小玩意兒。楊煥瑜說,未來將組織教授庫區婦女藍染技藝,讓她們參與文創產品制作。談及接下來如何借助“飛地”黨群服務中心平臺推進“美麗庭院”建設,楊煥瑜認為,應先培育美學理念,讓群眾以一朵花、一瓦片為起點,懂得就地取材,逐漸延伸線條之美,打造美學空間。
譚范芳早些年前隨父母從半江鎮外遷到市區居住,如今經營著多家新派客家小吃店。“雖然很小就出來了,但是家鄉的山水跟好食材給了我很多靈感。”當日,譚范芳帶著灰水粽等特色小吃來到黨群服務中心,與現場群眾分享“家鄉的味道”,并教授現場群眾做客家傳統小吃糍粑。她說,將通過這一陣地讓家鄉好味“飛”入千家萬戶。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