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舉辦義務植樹活動超8000場 一季度義務植樹場次已超去年全年
清明前后,廣東多雨,植樹恰逢其時。在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來自廣州各校的小學生揮鍬鏟土,澆水育苗。“累,但很快樂!”學生們興奮地說。
植樹增綠正成為南粵大地的新風尚。廣東省林業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東通過“全民義務植樹網”上報的義務植樹活動已超8000場;僅一季度,義務植樹活動場次已超2023年全年的6400余場。筆者查詢該網站發現,3月中下旬,廣東的義務植樹場次以每周約500場的速度增長,相當于每20分鐘就有一批樹木在廣東扎根。
自50年前肇慶懷集“岳山造林大會戰”揭開全省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序幕后,廣東含“綠”量不斷上升,如今已是全國最“綠”省份之一。不缺“綠”的廣東人,為何植樹熱情半個世紀不減?
“以前種樹為砍伐,現在種樹為生態。”親歷“岳山造林大會戰”的老同志嚴潤生說,青山常在,就是造福子孫后代。
“我的家鄉在梅州大埔,森林伴我一同長大。”倫敦奧運會跳水冠軍張雁全在帶領學生植樹后說,雖然他常年在外比賽訓練,但只要種下的樹長成林,他鄉便有故鄉的樣子。
“我為廣東種棵樹”的主旋律在全省各地越唱越響。今年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第二年,全省聚焦鄉村綠化美化,通過黨員帶頭、鄉賢認捐等多種形式,吸引全社會共同參與。截至3月底,全省鄉村綠化植樹達924.6萬株。
在山地丘陵密集的粵東西北地區,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正為“兩山”轉化找到新路子,成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新抓手。茂名、清遠等地培育出土生土長的“搖錢樹”,林產品經濟價值提高;河源等地開展碳匯交易,“賣空氣”成為村民賺錢新渠道;韶關等地成功打造古樹公園,棵棵“伯公樹”招得游客來、游子歸,帶旺鄉村人氣。
全省山上造林也在加緊進行。沿河道公路遠眺群山,單調的純林正漸變為多彩的嶺南山地。據介紹,今年廣東將完成200萬畝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任務。目前,全省已高標準完成林分優化提升超52萬畝,力爭在6月底前完成200萬畝任務。
據南方日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