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家主流媒體社長總編走進“僑鄉”江門:這里是底蘊深厚的僑文化寶藏
“走一趟僑鄉,看一路風景,這里是一個底蘊深厚的僑文化‘寶藏’。”12月23日,由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主辦、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承辦的全國百家主流媒體社長總編廣東高質量發展調研采訪,走進江門感受僑文化。
江門素有“中國僑都”之美譽,530多萬五邑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遍布世界。當前,江門大力實施“僑都賦能”工程,以創建國家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目標,穩步推進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區建設,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臺。位于江門開平市塘口鎮的自力村碉樓群和開平市赤坎鎮的廣東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游度假區,成為社長總編們調研采訪的重點。
世遺碉樓維系華人“根魂夢”
社長總編們首先走進自力村碉樓群。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核心。
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工作人員介紹,開平碉樓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在中國鄉土建筑中獨樹一幟。開平碉樓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廣東省首個和目前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調研采訪期間,不少社長總編留意到,雖然自力村碉樓群內的碉樓采用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元素和西式建材,但頂樓均設神龕、神臺用于擺設祖先牌位。一些碉樓的大廳墻壁上還掛著華僑家族成員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既有19世紀末濕版攝影技術拍攝的家族長輩照片,也有20世紀末膠卷攝影時代的家族合照,還有最近10年青年華人回鄉探親時掛上的照片。橫跨三個世紀,華僑家族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在故居“團聚”,令人印象深刻。這體現了開平碉樓成為海內外重要連接點,維系著海外鄉親對故鄉的牽掛和思念。
“開平碉樓是一個寶藏,適合全國媒體前來探寶。”長沙晚報社編委、科教新聞部主任譚琳靜贊嘆,“江門開平是著名僑鄉,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海外有天然連接。碉樓是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地方最適合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把中國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華僑傳遞到海外。”
如何做好碉樓建筑群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是社長總編們關注的問題。據介紹,近年來,開平大力培育開平碉樓保護修繕人才,推動智慧保護、智慧導覽,實現“一樓一碼”全覆蓋及核心區碉樓數字建檔;碉樓的內涵與文化底蘊也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包括推出新編粵劇《碉樓》、話劇《碉樓·寒燕歸巢》等,不斷提升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
華僑古鎮“變身”文旅地標
社長總編們接著來到赤坎華僑古鎮。這里位于江門開平市潭江中游,從清朝順治、康熙年間起,當地以長堤為核心,起“樓”建“市”,大量鄉親從這里走向海外。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海外僑胞支持下,赤坎鎮先后建起600多座騎樓,傳統宗族文化與近代公共文化和商業文化在這里交融發展,由此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繁華商埠。
赤坎華僑古鎮近代建筑群是全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古騎樓建筑群,包括19棟獨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蓋騎樓、碉樓、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圖書館等。山東省棗莊市新聞傳媒中心副主任、棗莊晚報總編輯尹偉對這里印象深刻:“赤坎古鎮吸收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文化,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嶺南華僑文化。”
赤坎華僑古鎮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赤坎華僑古鎮啟動修繕工程,項目規劃以赤坎歷史文化特征最顯著的風貌老街作為歷史景觀軸線,以潭江內河及周邊沿江建筑景觀風貌形成黃金河岸和碼頭景觀的沿江傳統風貌軸線,構建由華僑文化展示、非遺工坊、演藝劇場、酒店等組成的復合業態體系。這里也是國內首個和唯一一個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休閑度假區,2023年1月開啟試運營后,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60萬人次。
開平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平市通過保護活化赤坎華僑古鎮建筑,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努力把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集嶺南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文化、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展示平臺,大力打造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全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和典型范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載體。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