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學生活躍在我市田間地頭、企業、院所 幫農發展特色產業 助推全面鄉村振興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師生深入到紫金客茶谷開展為期10天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學習各種茶葉的加工制作技藝,收獲頗豐。除了學到茶葉加工制作的技術外,華南農業大學師生們對茶葉生長所需環境也有了體會,對客茶谷在茶葉生長上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贊不絕口,認為當地景色優美,高山云霧出好茶。
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雙一流”綜合性農業大學,為了更好地對接河源的農業產業鏈以及服務河源“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需求,早在2018年華南農業大學在我市燈塔盆地設立了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新農村發展研究員河源分院等。如今,不少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學生活躍在我市田間地頭、企業、院所,積極參與全市的鄉村振興。
鋒之源葡萄園負責人黃仕梅介紹葡萄園建設情況。
結對鎮村精準幫扶
最近,深圳市駐東源縣澗頭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和澗頭鎮大往村黨總支部到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開展校村支部共建,進一步深化校村合作,共謀鄉村振興新路徑。雙方表示,將以結對共建為契機,加強互動聯系,從支部共建、技術支持、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實現合作共建,打好校村共建“組合拳”,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目前,大往村與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合作的“稻鴨共作”產業穩步推進,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工作隊隊員、大往村第一書記陳駿表示,將繼續推進資源環境學院與大往村開展結對幫扶,做好“稻鴨共作”“魚稻共生”等稻田生態高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工作,發展大往村特色精品產業,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助推鄉村振興。
除大往村外,華南農業大學農文旅融合發展研究團隊還與東源縣義合鎮、連平縣元善鎮開展科技服務對接,為我市鎮村提供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業科技培訓、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建設等服務。華農研究團隊服務方向包括鄉村規劃、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品牌農業、策劃傳播、農業知識產權等六大領域,為全市鎮村提供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業科技培訓、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建設、品牌設計與傳媒推廣等服務。
增育“頭雁”助鄉村振興
七月的河源,瓜果飄香。東源縣葉潭鎮饒嶂村的文忠家庭農場的水晶梨也迎來豐收季,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鄒文忠喜上眉梢。作為廣東省2022年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員,他說,參加項目培訓后,“頭雁”導師一對一進行指導,合作進行產品研發,對農場的發展充滿信心,相信會發展得更好。
據了解,廣東省2022年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充分發揮華南農業大學的師資力量,整合校內外資源、聯動國家體系專家、創業導師、政策講師和實踐指導師等組成一流的師資團隊,對“頭雁”進行“一對一”孵化式培育,多個領域持續跟蹤服務,助力學員全方位成長,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頭雁”領頭人,帶動廣東省鄉村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
華南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林楠表示,“頭雁起航,帶動雁群飛,一個領頭人,帶動一群人去飛,就推動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源城埔前鎮鋒之源葡萄園的發展也受益于廣東省2022年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鋒之源葡萄園負責人黃仕梅是該項目學員,她說,綠色生態農業是提高品質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向。未來的農業發展就是朝著規;、高效益、高品質的道路走,參加項目培訓更加堅定了發展科技育苗、綠色種植的決心。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頭雁”項目導師岳學軍對此表示,“‘頭雁’組成了專家團隊,可以為學員提供導師團的多方位的技術支撐,助力農業走高質量發展的路,走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路,如此河源農業發展更加美好,更加有前景。”自2022年起,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目前我市完成了2022年度的培訓,共有58人經過縣、市和省級推薦審核參加了“頭雁”項目培訓,實現“頭雁帶動、雁陣齊飛”,營造“頭雁”聯農帶農、興農富農的良好氛圍。
本報記者 張濤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