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傾力提升城市品質 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之城
“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我覺得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城市環境衛生。我們去散步的時候,路面上基本看不到垃圾,垃圾桶也是干干凈凈的,看著就很舒心。”提起這些年來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變化時,市民鐘女士由衷感慨。
干凈整潔的城市道路、整齊有序的大街小巷、有溫度有煙火味的生活環境,這是居民生活在這個城市最真切的感受。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大力改善城市宜居環境,城市面貌和環境品質顯著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節節攀升,有厚度、有風度、有溫度的文明河源逐漸形成,居民獲得感、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河源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突出精細管理 打造潔凈美麗之城
方寸之間顯功力,細微之處見真章。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我市在推進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不僅注重城市的“面子”,更注重城市的“里子”,在細節上以“繡花”心思、細微處下“繡花”功夫、細小處做“繡花”文章,將精細化管理落實到每一條街巷、每一個時段,“繡”出精致優雅的城市品牌,“繡”出和諧宜居、群眾滿意的“城市畫卷”。
王公社是一名環衛工人,主要負責源城區凱豐路附近的環境衛生,他是文明城市創建的支持者,也是見證者。為了保持環境干凈整潔,他每天早早地便來到自己負責的區域打掃衛生。“我一天基本要清理三次垃圾,確保負責區域的衛生始終保持干凈、舒適。”王公社說,在工作中,他明顯感受到了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成果,市民文明意識不斷增強,隨手扔的現象減少,街道環境在大家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好,大家都能享受到潔凈的街道帶來的舒適感。
王公社的感受也是大多數市民的感受,從街道環境衛生到市政設施維護,從城市顏值到城市品質,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文明城市創建的碩果。“當前,市區四座人行天橋、寶源片區及老城西區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設有序推進,今年以來,共完成630多個零星維修項目,累計修復路面約1265平方米、人行道約1600平方米、排水排污管道210米,設施完好率在97%以上。”據市城管綜合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威介紹,為營造潔凈、宜居的生活環境,市城管綜合執法局推動城市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有序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中心城區全覆蓋。2021年以來,我市升級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點170個;高標準做好路燈、路燈線路及河源高噴、珠河橋水景的管護,實現“白天要美、晚上要亮”的目標,不斷提升河源城市顏值。
突出執法溫度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違法建設治理、市容秩序專項整治、群眾疑難問題處理……一項項工作中,都能看見城市執法的溫度。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進,不僅市政設施越來越完善,城市環境越來越美,城市發展也愈加有溫度與厚度,市民生活愈加有質感。
市城管綜合執法局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主力軍,在執法過程中既講究規范執法、文明執法,也堅持柔性服務,剛柔并濟,全力守護好市民的幸福生活。為做到規范執法,打造“有序之城”,市城管綜合執法局積極開展業務培訓,全面加強執法隊伍的政治建設、法治建設、行風建設,深入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著力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心懷人民”的城管綜合執法隊伍。截至今年8月底,共查處違法建設面積18.55萬平方米;積極督導各縣(區)城管執法部門開展市容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亂擺亂賣、亂拉亂掛、亂停亂放、亂搭亂建、露天燒烤等違法違規行為36000多宗,以實實在在的綜合執法成效回應群眾期盼,以一樁樁有力度有溫度的執法事例增添了文明厚度,讓城市更加宜居。
“生活環境好了,沒有小攤小販占道經營,行人通行便利,身邊的人友善熱心,在河源這座城市生活、學習,我覺得還是蠻舒適、幸福的。”市民程翰清說,在他人的影響下,她也成為了一名志愿者,經常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街道清掃、垃圾分類等志愿服務活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接下來,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將繼續狠抓市容秩序突出問題整治、優化城鄉環境衛生質量、持續推進市政管理提質增效、暢通市民參與城市治理渠道、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構建大宣傳格局,高質量推進河源城市品質與形象提升,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本報記者 謝夢君 通訊員 鐘文華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