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以“1+6+N”的工作思路為抓手,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源城以“1+6+N”的工作思路為抓手,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畫卷展開 美好生活未來可期
從源城區高埔崗街鎮走過一條蜿蜒整潔的瀝青小道,你可以看到,樹木成群地聳立在路的兩旁,樹影投滿一地;串串小花在風中搖曳,空氣彌漫著花香。其意境,頗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的感覺,這就是高埔崗的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區。而大水井這個地方早先僅是河源市高埔崗農場知青的一個部落。如今大水井的振興正是源城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據悉,去年以來,源城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以“1+6+N”的工作思路為主要抓手,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力促源城區鄉村振興實現良好的開局,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鄉村畫卷正在展開。
源城埔前鎮上村村。
源城區埔前鎮2018年首屆水果采摘節在坪圍村舉行,以活動帶旺鄉村游,助力脫貧奔康。
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你印象中的農村是什么樣子?對很多從農村出來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是泥巴路、瓦房、煙囪……然而走在源城的農村,卻是一幅“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宜居畫面。
據悉,源城區緊緊圍繞“全域創建示范村,五村連片做標兵”的總體目標,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通過抓好埔前鎮“5+1”示范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此示范帶動該區其他面上村開展綜合整治工作。目前,源城區26個行政村(不含東埔村、太陽升村)的“三清理”已完成69.2%、“三拆除”已完成58.7%、“三整治”已完成82.2%。同時,源城還全力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堅持實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市處理”運作模式,每村配備6到10名保潔員,新配置87個封閉式垃圾屋,實現了農村垃圾“日產日清”。
此外,在鄉村建設上,源城還大力推進“五通四進村”和村莊“六有”,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2017年以來,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約7241.18萬元,實現改造農村危舊房52戶;完成約28公里村道硬底化,20戶以上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達到90%以上,200人以上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全面完成;新開通公交進村專線3條,村村通公交實現全覆蓋;實施了約25公里村道綠化、人行道、鄉土籬笆等美化工程,增設了220余處標識、標牌、標線;加強村莊特色風貌管控,實施了60棟房屋風貌立面改造;修繕文化祠堂10個,新完成3個村小組公共文化場所建設,升級改造了一批小公園、小廣場;順利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行政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實施“廁所革命”建設標準化公廁5個,配置了6個農資廢棄物回收站點等,源城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初顯成效。
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3倍
去年8月,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的無花果迎來了大豐收,村集體種植的80畝無花果預計產值60萬元左右,純利潤20萬元左右,61戶貧困戶人均分紅超過1000元。坪圍村是省定貧困村,由深圳市大鵬新區經濟服務局、綜合辦等10家單位掛鉤幫扶,市府辦派駐扶貧第一書記。經精準識別,確認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185人。因無花果種植周期比較短、見效快,利潤比較可觀,經過駐村工作隊反復論證后,選定將無花果種植作為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坪圍村種植無花果180畝,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發展無花果產業的貧困村,也是河源種植最早、規模最大的無花果種植村,故稱為河源“無花果第一村”。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據悉,近年來,源城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脫貧攻堅戰有機銜接起來,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大力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力促農民生活富裕。據悉,源城區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幫扶初期的3850元提高到12735元,增長了約3.3倍;源城區政府二次兜底扶持政策全面推開;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患重特大疾病救助納入率100%;在校貧困學生教育補助轄區內發放率達100%。貧困人口就業務工達到580人,占貧困總人口勞動力人數的72.4%,人均年工資收入21000多元;源城區477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參與到15個長效穩定產業項目當中,年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能力發展種養業的貧困戶,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源城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6750萬元。
抓黨建助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羅煥榮的故鄉,被省委組織部認定為全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創建單位。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通過入戶走訪、調研等形式,充分征求村民意見,確立了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上村村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紅色基因文化相結合,通過建設紅色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修復羅煥榮故居等一系列舉措,為古樸的村莊注入了新的活力。接下來,該村將加快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推動產業項目落地,通過發展紅色旅游,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帶動鄉村綠色生態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據悉,源城區將基層黨建和綜合整治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同部署、同考核,切實壓實省定貧困村第一書記責任,補齊配強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助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源泉動力。源城區加強“頭雁”培育,扎實做好駐村鄉村振興工作組選派工作,嚴格落實人員派駐制度,在全區范圍內選派了24名正股級以上的優秀干部派駐在全區18個區直幫扶的面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組組長,負責落實、推進、協調村級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同時,源城還積極打造“支部+志愿服務之城”,在農村深入開展“中國夢·源城美”情暖四季等主題黨員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服務活動更制度化、常態化、品牌化,不斷增強村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認同感,讓農村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四是推行黨建+“小單元網格治理”模式。鎮(街道)黨(工)委根據農村黨員干部和在職黨員的年齡、特長等實際情況,以村民小組、居民小區、片區、街路為基本單元劃定若干個網格,由黨員干部擔任網格長,發揮黨員干部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此外,源城還指導該區28個村完成了村規民約的修訂工作,并在埔前鎮上村村、坪圍村開展“十個一”(完善制定一個村規民約,打造一個社區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廣場,創作一個核心價值觀主題文化墻繪,推出一個善行義舉榜,設立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一個形勢政策欄,建立一個志愿服務隊,舉辦一個參與廣泛的常態化文化活動,組建一個居民自治組織,建立一個多功能社區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如今,鄉風文明建設逐步完善。
本報記者 劉曦 特約記者 黃赟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