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堅持“文化為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文化綻放時代華彩幸福生活從此起航
和平縣堅持“文化為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和平,一個文化與歷史交相輝映的地方。這里人文薈萃,蘊藏著無限華光。文化,光亮一方水土,激蕩一方心靈,以文化為載體,為和平老百姓營造出直抵內心的幸福感。2018年,和平縣積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補齊文化事業短板,構建標準化、均等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文化優勢,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加強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中共九連工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一批具有和平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陽明文化、溫泉文化的文藝精品,講好和平故事,樹好和平形象。
和平紅色文化紅紅火火。
傳統戲劇進校園。
美麗鄉村迎客來
來到林寨鎮林寨古村內,青磚石路、樹綠花香,民居古樸幽雅,門前流水潺潺。怡人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獨特的文化精神核心是林寨古村落的靈魂,是林寨古村落核心吸引力的根源,是在萬千個小鎮中安身立命之本。”和平縣委書記陳勁松說,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和平始終堅持“文化為魂”,將區域文化特色和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緊密結合,不斷繁榮農村文化,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素質,林寨古村落就是其中之一。
和平堅持規劃先行,將林寨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劃分成“一帶兩軸四區”(十里浰江風情帶,旅游發展軸和城鎮發展軸,農業生產區、古村旅游區、生態保護區、生活服務區),依托產業建新村、建好新村興產業,著力打造具有嶺南鄉村特色和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近年來,和平縣林寨古村以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筑群作為旅游旺鎮基地,傳承客家文化、帶動當地三高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對古村落進行綜合保護開發。以關注“三農”為宗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致力打造休閑觀光農業,以“不跟名都爭正統,敢與群雄爭高峰”的思路,利用本土資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提煉和平地域文化精神,加強“林寨古村”等系列文化品牌建設,以林寨古村為契機,大力發展民宿等各類鄉村旅游產業,做活做強旅游文化經濟,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傳統戲劇風靡校園
有人說,文化工作,最寬容,也最奔放,任何一種有益的嘗試和大膽想像都是可以付諸實踐的。當一次天馬行空的浪漫想象變成現實,它會給你豐厚的回饋。“共創文明·和諧校園”2018年和平縣地方戲曲進校園文藝演出活動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每到一處,精彩的戲曲表演皆贏得了眾多師生的陣陣熱烈掌聲。
2018年11月28日晚,和平縣2018年送戲曲進校園暨客家采茶戲展演活動在熱水鎮文化廣場拉開序幕,吸引了近500名觀眾觀看演出。地方戲作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有強烈的區域性,舞臺語言即當地的方言,有著無與倫比的親切感和代入感?图也刹钁蚣词侨绱恕T缭1963年,和平縣熱水鎮成立了基干民兵業余劇團,一直堅持挖掘、傳承、創新客家釆茶戲。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熱水藝協致力于客家采茶戲的創新和發展。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排練,在2018年11月28日晚,終于把熱水本土的由王雪松編劇、謝掀挺譜曲的客家采茶戲《三借》,老作家陳青老師創作的《三成哥中獎》兩個小戲搬上舞臺。兩個小戲劇情一波三折,接近生活,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員們精彩的演繹,贏得觀眾陣陣笑聲和掌聲。
先秦智慧、魏晉風流、漢唐氣象全在這一方戲臺之中,唱念做打,匯千古忠孝節義,更成一時離合悲歡。去年12月3日,送戲曲活動首站到和平縣華強中學。演出現場,老師們通過表演經典戲曲、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親切、生動地向學生們普及戲曲的相關知識,激發同學們對戲曲的興趣,讓優秀經典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很多學生表示,這些節目改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無聊、呆板的錯誤印象,對和平的戲曲文化和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正確的認識。
繼走進華強中學后,送戲曲活動又分別走進和平縣陽明一小、熱水九連中學、和平中學,幾乎場場爆滿,深受師生喜愛,吸引了超過6000名師生和家長到現場觀看。和平縣文化館館長王勤勉表示,戲曲進校園活動達到了精神文明宣傳和地方戲曲傳承的效果,有利于全縣創文工作深入推進。
鄉間藝人煥發“第二春”
“咚咚鏘、咚鏘鏘”,在鏗鏘激烈的鑼鼓聲伴奏下,“金龍”緊追龍珠,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穿插或繞行,矯健身姿讓人眼花繚亂。日前,在和平東江龍獅文化藝術團排練現場,數十名隊員正在加緊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演出準備節目。和平縣東江龍獅文化藝術團團長何濃柱粗略地算了一下,2018年,藝術團演出場次已達到17場,除和平縣城以外,涉及到12個鄉鎮。
“演出場場爆滿,按每場千人來算,受益群眾將近2萬人次。”何濃柱如是說,2018年元旦在縣城舉行客家龍獅文化演出晚會,香港、深圳的6位專業文化人士前來觀摩,給予了好評。為什么如此受到群眾歡迎?何濃柱說,與我市其他縣區不同的是,和平地區的藝術團表演期間,時常會穿插一些拳術表演,以增添其精彩性,可謂雜耍武術樣樣精彩,如舞獅表演時要不時穿插兩人對拳、棍對刀、赤手對雙刀、三股叉等,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耍。
據當地縣志記載,在客家和平地區,務農耕,重詩書,善歌舞,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尤以唱山歌和采茶、演粵劇、舞大龍、耍醒獅最具群眾性和代表性。和平縣東江龍獅文化藝術團越來越受到當地群眾歡迎。“臺柱子”陳飛燕坦言,出生在和平卻從來沒有唱過客家山歌,學習了兩個月后在陽明中學體育場舉辦的晚會上首次登臺演唱,面對場下上千名觀眾,雖然有些緊張,但并沒有影響發揮,一舉贏得了滿堂彩。如今她是一發不可收拾,一首《喜事好運滾滾來》唱了10多場,唱遍了大半個和平。
談到鄉村振興,陳飛燕說,鄉村振興帶給基層村民諸多福音,這難道不是現實版的一曲《喜事好運滾滾來》嗎?“時逢盛世好時光,舞起采茶唱開腔;大家問崖唱脈介,崖唱和平新氣象。和平山水美如畫……”這是藝術團新創作的采茶戲表演唱《歌唱新和平》的一句歌詞,由何濃柱、黃云華作詞,黃河銳譜曲。何濃柱說,如今,我國喜逢盛世,這也激發他們這些鄉間藝人創作的“第二春”,接下來將以更大的激情來唱響鄉村振興,歌唱家鄉和平好風光。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徐精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